兖州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涵盖了今天河南东部与山东西南部的广袤地域。作为东汉时期的十三个州之一,兖州辖有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以及济北国等八个郡国。这个地区的战略意义在汉末三国时期尤为突出,尤其是在曹操与吕布之间的权力争夺战中,兖州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除此之外,兖州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均出自该地,七位重要的诸侯便是兖州的儿郎。
一、刘表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出生于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他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身高八尺,外形温文尔雅,年少时便以英俊气度闻名,成为当时的“八俊”之一。光和七年(184年),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召为掾,并担任北军中候。后来,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辅佐蒯氏兄弟和蔡瑁等人治理。随着李傕等人进驻长安,刘表派遣使者进贡,最终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并加封为成武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的长子刘琮继位。但由于曹操南下进攻,刘琮选择投降,最终导致了荆州的沦陷。
二、张邈
张邈(?-195年),字孟卓,兖州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县)人。张邈因其出色的才干被征召入仕,初任骑都尉,后升任陈留太守,并参与了镇压董卓的行动。汴水之战后,张邈投靠了曹操,尽管他与袁绍有过摩擦,袁绍甚至一度希望曹操除掉张邈,但曹操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反而与张邈关系更为亲近。兴平元年(194年),曹操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背叛了曹操,并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尽管吕布一度占据了优势,但最终曹操击败吕布,张邈在吕布败北后选择投奔刘备,然而他的全家在雍丘被曹操杀害。张邈背叛曹操的结局可谓悲惨,最终在向袁术求援途中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三、张超
张超(?-196年),字孟高,出生于兖州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初平元年(190年),张超担任广陵太守,并参与了关东联军在酸枣会盟中的活动,旨在联合对抗董卓。兴平元年(194年),在曹操进攻徐州的过程中,张超和他的兄长张邈联合陈宫,共同推举吕布为兖州牧。随着吕布在军事上的渐渐失势,张超选择坚守雍丘,与曹操的军队激烈对抗。雍丘最终陷落,张超被杀,三族也因此遭遇灭顶之灾。
四、鲍信
鲍信(151年-192年),出生于兖州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鲍信曾担任东汉末年的济北相,并积极参与讨伐董卓的各方联盟。他在何进召募兵员时加入,返回洛阳时正遇董卓进京,鲍信遂劝谏袁绍除掉董卓,但未获得袁绍的支持。190年,鲍信响应起义,加入了曹操等人组建的联盟,参与抵抗董卓。然而,随着联盟的破裂,鲍信提议曹操静观其变。黄巾军进攻兖州时,刘岱未听鲍信劝告,贸然出战而败亡。此后,鲍信推举曹操为兖州牧,并为保卫曹操的安全而英勇作战,不幸战死。曹操感念其恩德,追封其子。鲍信的死标志着他对曹操的重大贡献。
五、王匡
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市东北)人。王匡早年曾在大将军何进麾下任职,后在何进死后,升任河内郡太守。在董卓篡位后,王匡加入了反对董卓的起义行列。他与各地的英雄豪杰共同对抗董卓的暴政,最终因曹操与其妹夫胡母班的联手攻势而身死。
六、孔伷
孔伷(字公绪),出生于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他是在董卓篡位后由周毖推荐成为豫州刺史的。尽管官职由董卓任命,孔伷却很快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联盟。190年,孔伷在家中遭到董卓部将李傕等人的追杀,最终病死在家。对于孔伷,《英雄记》赞其“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他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贤士。
七、高干
高干(?-206年),字元才,出生于兖州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高干出身名门,才智出众,文武双全。东汉末年,他与荀谌共同游说韩馥,让出冀州牧之职。袁绍平定河北后,高干被任命为并州牧。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他在西线协同作战,但未能取得显著战果。202年,袁绍死后,高干与郭援一同联合攻打平阳郡,然而不敌马腾等关中将领的反击,最终被迫投降曹操,并继续担任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