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并长期稳定的封建王朝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汉朝不仅使中国民族的身份认同形成至今,且我们今天所称的汉族,使用的语言汉语亦得名于此。刘邦的故事和他的历史背景早已被后人广泛传颂,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个关于他的重大误解,这个误解不仅被许多人反复传诵,甚至著名学者易中天也曾引用过这个错误。
在古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名字是不能随意称呼的。历史上,皇帝去世之后,后代会用一个或多个汉字来总结他的生平和业绩,这称之为谥号。通常,谥号前会加上所在朝代的名称,后面则加上“帝”字来表示对皇帝的尊称,例如汉文帝、汉武帝等都是这样。而除了谥号之外,皇帝还会有庙号,庙号来源于“宗庙”一词,代指皇帝的祖宗庙。在进行祭祖活动时,皇帝会使用庙号称呼自己。庙号的前面同样是朝代的名称,但后缀则用“祖”或“宗”,如唐太宗和明太祖等。至于使用“祖”还是“宗”,则取决于皇帝的功绩,显然,李世民虽然是杰出之人,但仅以“宗”称之,相比之下,“祖”之称则显得更为尊荣。
并非每位皇帝都有谥号或者庙号。例如,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曾认为后人评价前朝皇帝是一种对先辈的不尊重,故而取消了该制度,因此秦朝皇帝并没有谥号。而汉朝虽恢复了谥号,但在颁布庙号时极为谨慎,只有那些真正有显赫功业的皇帝才能获此殊荣。在历史上,直到许多并不具备重要功绩的皇帝,最后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撤销了庙号,例如汉元帝和汉顺帝等。
作为汉朝的开创者,刘邦的丰功伟绩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理应拥有庙号。了解庙号的规则后,相信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汉高祖”。确实这是绝大多数人对刘邦的称谓,甚至著名的史学家易中天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及刘邦的庙号是“高”。
但令人遗憾的是,刘邦的庙号并非“汉高祖”。根据《史记》和《汉书》的明确记载,他的庙号是“太”,而谥号则为“高”。换言之,按照谥号的称谓,我们应该称呼他为汉高帝,而汉朝的人则会称他为高皇帝;而从庙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称其为汉太祖,汉朝的百姓则会亲切地称之为太祖。
那么,为什么如今大家普遍称他为汉高祖呢?这与司马迁的影响息息相关。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生平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载,书中的传记标题便是《高祖本纪》,而全文也是频繁地称他为“高祖”。由于《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且卓越的史书,这一称谓便流传开来,甚至影响了后世,致使很多人错误地相信刘邦的庙号就是真正的“汉高祖”。
尽管中华语言有其独特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按照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大众习惯上称他为汉高祖似乎并无不妥,但在讨论庙号时,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记载,以保持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