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曾对孙权说道:“率江东兵,两战之间,你不如我。”然而,孙权后来却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强盛的东吴王朝。如果孙策还活着,东吴是否会掌控中原呢?毕竟,孙策无疑是三国时期成长最快、最年轻的“企业家”之一。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得知孙策可能再度出征,曹操虽然以韧劲闻名,但也不禁对自己的晚年时光产生感慨,心里暗自叹息:“我斗不过这小子了!”而曹操的谋士郭嘉对曹操的分析,似乎揭示了孙策未来的命运——很快,孙策便在许恭的部下手中被刺杀身亡。那么,郭嘉的推测真有其道理吗?
孙策的迅速崛起,的确让曹操心生疑虑。孙策十七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孙坚,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尽管年纪轻轻,孙策便开始致力于争夺天下霸权,并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从最初的招募百人起步,到帮助袁术扩展扬州和江东地区的势力,孙策的步伐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袁术虽然看中孙策的潜力,却认为他还不足够强大,最终放任孙策逃脱。然而,孙策此后不仅成功杀死扬州刺史刘繇,还迅速平定了丹阳太史慈等地的叛乱,成为一位威震一方的强者。年轻、有抱负且富有理想的孙策,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最具威胁的敌人之一,这让曹操愈加担忧。
曹操在刘备和袁绍的纷争中展现了非凡的谋略,曾在徐县放弃了杀刘备的机会,不希望失去天下仁人之心。而在与袁绍的对峙中,曹操感受到了刘备背后的深层威胁,终于决定采取行动。然而,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对此的评价却是不同的。他并没有直接回应曹操的担忧,而是给予了一些别样的建议,认为孙策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威胁。郭嘉的见解令人叹服,他提出孙策虽然人才济济,但仍然过于轻率且缺乏稳重,这将使得他最终难以长久。
郭嘉的深思熟虑并非空穴来风。在曹操的多次决策中,郭嘉展现出了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在吕布问题上,郭嘉精准地判断出吕布的虚弱和内部分裂,最终帮助曹操成功击败了吕布,并牢牢掌握了局面。此外,在官渡之战前夕,孙策确实有北上攻打许昌的打算,但郭嘉也看出,这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尽快处理。这些战略眼光,让曹操在关键时刻能够稳住局势,而不至于陷入困境。
郭嘉曾精准地分析过孙策的性格,指出孙策虽然外表豪放、勇猛,但他也有很多敌人,且性情激烈。郭嘉更认为,孙策过于倔强,容易激怒周围的人,甚至对手如许恭等都可能因孙策的强硬而背后反击。他的话几乎是预言了孙策的命运。许恭,曹操任命的吴郡太守,曾试图借助曹操的力量来削弱孙策的势力。许恭在向曹操写信时,透露了孙策的强大并建议曹操将其调往京城,而这封信却不幸落入孙策手中。孙策愤怒至极,随即将许恭处决。可以说,这一事件为孙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许恭之死后的动荡,进一步验证了郭嘉的看法。许恭的死引发了许多人对孙策的愤恨,甚至有人准备对孙策进行复仇。正是因为这些敌人的存在,孙策的结局才显得如此悲壮。传闻在孙策打猎时,一名狙击手趁机射中他的面部。虽然伤口不深,但却因感染最终导致了孙策的死。由此可见,孙策死于一名普通刺客之手,似乎并非偶然。很多人认为,这背后可能有郭嘉的影子,巧妙地运用了许恭死后的残余力量和孙策周围的敌人。
郭嘉的远见卓识,让人不禁惊叹。他不仅预见了孙策的最终结局,甚至在关键时刻通过策略性的布局,帮助曹操消除了这一威胁。如果这一切真是巧合,那郭嘉无疑是具备预知未来的非凡智慧,他的深谋远虑确实让人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