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提到著名的武将组合,蜀汉五虎上将无疑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然而,除了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也有一支声势浩大的武将队伍——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这些武将实力强悍,各自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战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中专门为这五位武将作传,后人便称他们为“魏五子”。那么,曹魏五子良将中,谁的官职最高呢?
一、张郃:曹魏五子中的领袖
在五子良将中,张郃的官职是最高的。张郃出生在冀州,年少时便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的战斗。他初时效力于袁绍,后来在击败公孙瓒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袁绍封为宁国中郎将。公元200年,张郃参与了官渡之战,并最终投降曹操,加入了曹魏阵营。此后,他担任偏将军,并随着曹操南征北战,屡次获得战功,官职也不断晋升。
公元215年,张郃被任命为荡寇将军。荡寇将军这一职称在三国时期并不罕见,它位居偏将军、裨将军之上,却又低于大将军等重号将军。张郃的官职不断攀升,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张郃被晋升为左将军,享受了鄚县侯的封号。
公元228年,张郃以右将军身份跟随曹真参加了诸葛亮的北伐。他在街亭之战中击败了蜀军的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因而获得了魏明帝曹叡的嘉奖,升任征西车骑将军。这个职务代表了他在曹魏的巅峰。车骑将军这一职务在曹魏的武将体系中仅次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张郃能晋升至此,实属不易。
尽管如此,张郃的军旅生涯并没有一直顺利。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魏曾命令张郃带领大军进驻略阳,准备迎击蜀军。然而,曹魏后改派司马懿接管指挥,命张郃与郭淮、费曜等人一同出战。当诸葛亮撤退时,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坚持兵法,认为不应贸然追击。然而,在司马懿坚持下,张郃只得执行命令,最终在木门谷与蜀军交战。在这场战斗中,张郃中箭膝部,重伤而死。如果他能幸存下来,或许他的官职还能进一步提升。
二、张辽:威震江东的勇猛将军
张辽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中,排名第二。张辽的军旅生涯起步于东汉末年,他曾先后效力于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吕布败亡后,张辽加入曹操阵营,逐渐崭露头角。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中,张辽带领仅有的八百骑兵,成功突袭东吴的十万大军,甚至冲杀到孙权的大营附近,令东吴军队大乱。撤军时,张辽追击东吴军,几乎活捉了孙权。凭借这一惊世之战,张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江东。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张辽被晋升为前将军。前将军这一职务在曹魏的武将体系中属于较高的官职,尽管其不及车骑将军高,但仍为曹魏的四方将军之一。张辽于公元222年去世,前将军成为他在曹魏的最高官职。值得一提的是,关羽生前的最高职务也是前将军,可见这一职务的重要性。
三、乐进:曹魏的重要支柱
排在张辽之后的是乐进,位列第三。乐进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成功斩杀袁绍的部将淳于琼,接着又在黎阳大破袁谭、袁尚的军队,屡次获得战功。乐进在曹操的麾下,积极参与了征讨黄巾、雍奴和管承的战斗,并在平荆州的战争中取得了诸多胜利。更为显著的是,乐进曾经击退过关羽和苏非,成功降服了南郡的蛮夷。
在合肥之战后,乐进被曹操任命为右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右将军与左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四方将军的职务品级基本相同,而因为古代中国“以右为尊”的传统,乐进的官职排名自然高于左将军于禁。在这些高级武将中,乐进的地位位居前列。
四、徐晃:后起之秀
徐晃位列五子良将之中,他的排名紧随乐进之后。徐晃在曹魏的官职也是右将军,这使得他在曹魏的武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与乐进不同的是,徐晃直到公元220年后才晋升为右将军,因此在时间上排名略晚于乐进。但无论如何,徐晃的军旅生涯仍然充满了光辉的战功,凭借右将军这一职务,他在五子良将中排在乐进之后。
曹魏的五子良将,每一位都在不同的战役中展现了自己的英勇和智谋,成为了曹魏政权巩固的中坚力量。而其中,张郃的官职最高,不仅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因他在曹魏的长期服务与贡献。他的官职和地位,在整个三国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