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传递着深刻的历史哲学:“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君主陷入忧愁,作为臣子的自然会受到连带的羞辱,而当君主遭受重大的耻辱时,忠心的臣子甚至应愿意以死殉国。有些人信奉这样的观念,在国家危亡时选择忠诚殉国,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无论信与不信,当国家已经灭亡,那些选择未能殉国的大臣,他们的最终结局会如何呢?就像在清朝覆灭的历史中,那些清廷的遗臣们最终又何去何从?
实际上,他们的选择也并不复杂,主要有三条道路:第一条是选择退隐,不再参与政治。这类人多希望能平静地度过余生,置身事外。第二条路则是暗中策划复国,试图以某种方式重新建立前朝的统治,前提是必须有皇室的遗孤存在。就拿晚清时期的张勋复辟事件来说,正是由于前皇帝溥仪尚在人世,张勋才有了复辟的可能。然而,从历史记录来看,走这两条道路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大多数遗臣们最终选择的是第三条路:为新政权服务,继续展示他们的才华与能力。
以清末的九位总督为例,他们的职务极为显赫,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最后一任的总督分别是张镇芳、张勋、赵尔丰、松寿、李经羲、瑞澄、张鸣岐、赵尔巽和升允。这九位在清廷中地位显赫,但在清朝滅亡之际,真正选择为清殉国的,仅有松寿一人。其余八位中至少有五人曾在袁世凯的政府中任职,其中几人甚至直到袁世凯倒台后,才选择隐退。这表明,即使这些人没有选择殉国,也只能选择投靠袁世凯,拥护他在清朝濒临灭亡的时刻。
相比之下,另一些人则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不仅不再支持清朝,反而积极反对。这种变化显然与当时特殊的历史形势息息相关。导致这一切的核心人物便是袁世凯,他掌握着清朝最后的权力支柱——北洋新军,而这支军队向袁世凯效忠,而非皇帝。袁世凯显然并不打算在清朝的庇护下继续前行,结果他在合适的时机成功推翻了清廷,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随着袁世凯的崛起,许多曾与清朝对抗的官员也逐渐被他纳入麾下。他不仅对这些曾经的清臣表现得相当宽容,还邀请他们参与新政府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九位总督中,至少有五位在袁世凯的政府中担任官职,他们的任职便是袁的邀请作用下的结果。此外,很多底层的官员同样在新设的民国政府中继续任职。从某种程度上看,最初的民国领导班子是由曾经的清廷遗臣组建而成,这实质上只是换了个外壳而已,而在短期内,很难找到能够有效执政的新人才来替代。这造就了民国初期的政治班底与清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