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腐败官员,人们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便是王刚老师那张亲切可爱的圆脸。不得不说,他所饰演的和珅一角,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观众心里。众所周知,和珅在乾隆时期的贪污行为达到了极其夸张的程度,财富堆积如山,几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不过,这一切发生在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的治下。乾隆对和珅的宠信和纵容,几乎让人怀疑是否有着特殊的关系。但事实上,康熙帝时期也有一位类似的官员,他同样受到腐败指控,而且多次遭到其他大臣的弹劾。然而,康熙不仅没有严惩他,反而选择了包庇。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官员回乡之后,康熙甚至亲自写诗表达了对他的思念。究竟这位官员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康熙如此难以割舍呢?
提到“康熙身边的红人”或“康熙包庇他”,很多人自然会想到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的主角韦小宝。韦小宝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角色,他不仅拥有多重身份,甚至在贪污问题上也没有逃脱嫌疑。尽管如此,康熙却屡次包庇他,甚至在韦小宝的身份暴露后,康熙依然派人寻找他。然而,韦小宝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真正得到康熙宠爱并且享有特殊待遇的,却是另一位历史人物——高士奇。
高士奇在26岁时进入了带太学,康熙十年,鳌拜被除,康熙开始选拔太学生,最终高士奇排在了第一位。这使得康熙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最初康熙给他安排的职务并不显赫,仅仅是一个负责抄写的官员,相当于一个“人肉打印机”,但高士奇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向康熙展示自己的才能。康熙一向喜欢赏识人才,因此高士奇渐渐获得了更多的青睐。
随着职务的晋升,高士奇逐渐接近了康熙的核心,尤其是在康熙二十二年,他成为了侍读官,专责皇帝的起居与日常讲解。康熙帝是一个熬夜阅读书籍的人,高士奇几乎成了皇帝的“复读机”或“翻译机”。无论皇帝工作到多晚,高士奇都陪伴左右,勤奋工作,这使得康熙对他越来越依赖,甚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高士奇的地位上升,他也变得愈加膨胀。到了康熙二十七年,高士奇已经是四品大员,担任詹事府少詹事的职务,利用职权大肆敛财。此时,山东巡抚贪污案件爆发,案件调查竟然把线索指向了高士奇。即便如此,康熙依旧选择包庇他,尽管高士奇的行为本应受到严厉惩罚。然而,这一切仿佛在康熙的一句话下发生了逆转,他不仅没有对高士奇采取行动,反而继续对他保持宽容。
在高士奇回乡避嫌的那段时间,康熙依旧没有忘记他,甚至专门赐予他上等人参以示关怀。康熙的思念之情表露无遗,他甚至为高士奇作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怀。诗文原文为:“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去世后,康熙亲自写下悼文,并授予他“文恪”谥号。康熙对高士奇的礼遇几乎无可比拟,除了小说中的韦小宝,历史上几乎没有谁能享有如此殊荣。
从中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的皇权拥有着绝对的决定权,甚至能将黑白颠倒。高士奇的腐败行径在理应受到惩处时,却因为康熙的宠爱而获得了宽恕。也正是这种制度上的不合理,构成了封建社会极大的不公。作为现代人,我们有幸生活在法治社会,法律高于一切,避免了这种令人不齿的专制做法。历史给我们的警示是深刻的,生在现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