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寒食节,是江南初夏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季节,而在遥远的北方,白山黑水间依旧笼罩在厚重的冰雪下,冰封千里。对于南宋的副使朱弁而言,这一天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因为在寒食节时,他孤独地在异国他乡,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写下了那首触动人心的《寒食》,表达自己在被金国囚禁多年的痛苦与思乡之情。
朱弁是为何成为金国的使者,又为何被长时间囚禁呢?
一、主动使金
朱弁,字少章,来自徽州婺源。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诗文出众,深受文人圈的推崇。在太学求学期间,他的诗才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所赏识。之后,他成为了新郑文人的姻亲,广泛结交各方才俊。北宋靖康之乱后,朱弁的家园在战火中遭到毁灭,家破人亡,带着满腔的仇恨,他选择了南归。1127年,宋高宗建立南宋后,为了履行道义与责任,准备派遣使者前往金国,探望被俘的徽钦二帝。朱弁自愿担当这项艰难而充满风险的任务,满怀忠诚与复仇之心,毅然决定出使金国,成为王伦的副使。
然而,他的使命并非如此简单。到达金国后,金国元帅粘罕却对此毫不感兴趣,将南宋使团囚禁在宾馆中,严加看守。朱弁没有气馁,反而多次给粘罕写信,试图阐述两国和平谈判的利害关系。然而,粘罕始终没有回应。朱弁被囚禁了五年,期间无数次与自由擦肩而过,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二、主动留金
1132年,金国为了政治需要,终于提出和谈的可能,告诉南宋使团可以派一人前往金国元帅府接受国书。但此时的南宋使团每个人都渴望归国,只有朱弁主动放弃回国的机会,他的心意显而易见:“我来金国,本已做好必死的准备,从未想过能返回故土。若能助王伦回去传达和平的消息,已是我最大的愿望。”他甚至请求王伦将自己的官印留给他,以便在死后可以将这份信物珍藏在身,永垂不朽。
这份请求深深打动了王伦,王伦感慨万千,忍不住泪流满面,将官印留给了朱弁。朱弁如获至宝,从此将官印当作自己的生命,日日随身携带。
三、视死如归
金国看中了朱弁的才华与影响力,多次威逼他接受金国的官职,并以南归为交换条件。然而,朱弁始终不为所动,面对金国的威胁,他从未低头。他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宁可死,也不接受刘豫等叛国之人作为上司。我愿意为国捐躯,绝不会做金国的臣子!”他还写下绝笔信,向同伴们告别,表明自己宁愿死在异国他乡,也绝不屈服于金国的压迫。
金使渐渐意识到朱弁不可屈服,于是改为恢复对其的供给。朱弁对自己的忠诚始终如一,他的高尚节操最终感动了金国的一些高官,他们开始对朱弁表示尊敬。
四、重返江南
经过十六年的拘禁与磨难,朱弁终于迎来了归国的机会。宋金达成《绍兴和议》,朱弁得以重返故土。在归途中,他心情复杂,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对多年来遭遇的种种磨难的深刻反思。回到南宋后,宋高宗对朱弁表达了深切的慰问,并对他长期以来的牺牲和忠诚表示高度赞赏。
朱弁对高宗说:“即使与金国签订和平协议,臣认为仍需要时刻警惕金国的阴险与背叛。为了保家卫国,我们应该始终准备着,随时可能面对金国的挑衅。”他坚定的意见让高宗深受触动,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然而,朱弁的直言不讳使他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秦桧。秦桧的嫉恨使得朱弁的升职之路受到阻碍,最终只能担任奉议郎这一较低的职务。由于长期囚禁造成身心的疲惫,朱弁在59岁时去世。
朱弁的文学才华与坚定的节操,使他在金国和南宋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与忠诚的桥梁。他创作的十卷文言小说《曲洧旧闻》,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极具文学与史料价值。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为研究南宋与金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苏武,留胡节不辱。”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与朱弁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朱弁没有像苏武那样牧羊归国,他的忠诚与坚贞不屈,同样成为历史的传世佳话,赢得了“南宋苏武”的美名。然而,朱弁的故事鲜为人知,这也许正是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