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常常会忌惮武将的权力,这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武将掌控着强大的军队,而一旦不谨慎,自己就有可能被这些武将推翻,从皇位上被迫交权。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当时,赵匡胤以后周的将领身份,轻松地夺取了皇位,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后周被推翻,宋朝随之崭露头角。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宋朝的统治者们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谁愿意再次被迫禅位呢?
虽然武将造反似乎简单,但要成功登上皇位,除非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否则很难实现。中国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除了赵匡胤这一著名的例子,还有另一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武将,凭借命运的眷顾,不仅成功造反,还成为了皇帝,而他的一生与秦始皇有着深刻的联系。
这位武将就是南越国的开国君主——赵佗。若你看过国产动画《天行九歌》,你一定对“百越”这个地区名不陌生。百越,正是赵佗崛起的根基,指的是古代中国南方沿海的越族群体聚居地。这个地域包括现在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乃至越南北部,地理上看,像一根弯曲的大香蕉,绵延不断。
赵佗初登史册时,已经是秦朝的武将。《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道:“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根据这一记载,赵佗出生于河北。虽然他成为秦朝武将的详细过程并不清楚,但显然他生逢其时,赶上了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公元前240年,赵佗出生的同年,秦王嬴政已经开始了吞并六国的征程。嬴政采取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不仅削弱了吕不韦的权力,还任用了尉缭和李斯等重臣,积极推进征服赵国、魏国、韩国等六国。就在赵佗年仅9岁时,嬴政已经成功灭掉了韩国,令剩余的五国为之一震。
嬴政的雄心勃勃,他不仅想统一六国,更有着征服四方的野心。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后,嬴政并未满足,他立下了计划,准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赵佗被派往百越,成为其中的主力将领之一。此时,秦始皇志在长生不老,却最终只活了短短49年;而赵佗,活到了100岁,并最终在南越称帝,成为“百岁帝王”。他的成功,多少带有一些历史的戏剧性,就如同一场不经意的笑话。
百越之地的生产方式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远不如中原繁荣。然而,这片土地山川重重,地形复杂,要生存下来,必须具备极强的抗争精神。即便是同样以军力著称的秦军,初次攻打百越时,也吃了不少苦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南征,力图一举征服百越。然而,百越的越人凭借熟悉的地形与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秦军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持久战,最终导致秦军主将屠睢战死。面对失败,秦始皇并未气馁,而是再次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继续辅佐,继续南下攻占百越。
这一次,赵佗成功了,岭南地区被纳入秦朝版图,秦始皇大喜过望,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等郡。然而,秦始皇很快因东巡而去世,继位的秦二世暴虐无道,中原各地的起义如火如荼。此时,赵佗和任嚣已在岭南地区与秦王朝形同陌路。两人并未选择返回中原平定叛乱,而是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企图占据岭南,另立国家。
赵佗比任嚣更为幸运。任嚣在秦二世继位的次年因病去世,在临终时,他向赵佗交代了种种安排。赵佗照办之后,封锁了所有通往岭南的道路,防止中原的军队南下。虽然他找的理由合情合理,但从后来的行动来看,这已经表露出他有意谋取南方独立的雄心。赵佗不仅杀死了秦朝派来管理南海郡的官员,还任命了自己的亲信,逐步掌控了岭南的局势。即使中原的局势风云变幻,赵佗始终稳坐钓鱼台,专心发展南越,防备可能的北方威胁。
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赵佗也在南越宣布称王。此时汉朝的初期相对安定,刘邦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南越,派遣大夫陆贾前往劝说赵佗归顺,成为汉朝的附属国。赵佗同意了,但仅仅短短几年,随着刘邦的去世,权力落入吕后手中,她心生不满,计划派兵征讨南越,双方关系迅速恶化。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立为“南越武帝”,实现了从秦朝武将到独立皇帝的转变。虽然在中原的历史记载中,他被视作南越的“国主”而非皇帝,但他的政权依旧持续了几十年。
公元前179年,吕后去世后,汉王朝内部经历一场权力斗争,最终刘恒继位,恢复了与南越的友好关系。赵佗在南越继续保持自己的皇帝头衔,而与汉朝的关系则保持了平衡。最终,赵佗在享年103岁时去世,而南越国在汉武帝时期被并入汉朝。赵佗一生堪称传奇,若按皇帝身份计算,他的寿命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为长久,甚至超过了以长寿著称的清朝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