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曾经说过:“要听太太的话儿,但太太的话儿也不要全听。”不知道你是否明白这其中的深意?他接着补充道:“我不知道你听懂了没有,如果你没听懂,那说明你缺乏智慧,那你能怪谁呢?”这个话题确实值得深思。
有人可能会反问:“那刘备应该怎么做呢?”刘备的回答可能会是:“怪诸葛亮呗!”可是,诸葛亮还没有出山时,又该怪谁呢?即使没有诸葛亮,那些与曹操对抗的诸侯,似乎都在用着类似的策略。要是所有人都完全听话,那三国演义的历史也许就没有了。
那些诸侯采取这种方式,那刘备呢?作为汉室的宗亲,刘备自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份血脉传承给了他不少好处,但也为他带来了束缚。毕竟,汉室宗亲这么多,皇叔也不止刘备一个,偏偏他在外界常常自称“刘皇叔”,也就注定了他将无法摆脱这种身份带来的枷锁。
这便是曹操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做法。那么,当曹操将政权还给汉献帝时,其他的诸侯和刘备,是否就会乖乖地听从汉献帝的命令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想想:曹操为什么要将政权归还给汉献帝呢?难道他一时糊涂,或者一时兴起,觉得自己非要这么做不可?
其实,迎接汉献帝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利用天子的名号来震慑其他诸侯,借此增加自身的权威;二则是曹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但他仍然需要一个合法的名义来为自己的行为背书。历史上像张良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最初他自己出将入相,后来则专心辅佐刘邦。
不过很显然,曹操并不是因为自己无能才选择辅佐汉献帝。他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掌权,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从他的背景来看,曹操年轻时可是个充满热血的青年。后来到了某个阶段,权力也逐渐掌握在他手中,或许他心中也有过改变历史的想法。如果换做是我,我恐怕也会想着篡汉献帝一把。
但曹操如果把所有权力都交出去,他的生命恐怕也难以保全。因此,他只能死死抱住这份权力,骑虎难下。就如同《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这可不是简单的“让出个县”,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曹操能够还政给汉献帝,最有可能的时机是初期。那时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他还很弱小,需要曹操这样的强力支持。如果曹操真想效仿范蠡辞官退隐,恐怕汉献帝也不干。他更想看到的是曹操能够继续辅佐他,甚至有些私下的期待。
此时的刘备,境况并不算太好。记得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一起喝酒,后来还去拜见汉献帝。汉献帝对曹操说:“既然如此,刘备可以和你一同担任左右丞相,未来你们就是我朝的曹参和周勃了。”曹操此时喝得正高兴,一时心情大好,只要他同意,刘备自然不敢拒绝。毕竟这是一次晋升的机会,怎么可能轻易错过?
如果刘备只是一个县令,他的命运可能就会与曹操的计划形成对比——继续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轨道上发展,最终走向历史的重演。
随着刘备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地盘,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鲁肃想要讨要荆州时,关羽曾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在他看来,土地本应该是属于汉献帝的,而他所占的土地则是根据刘备的德行而来。关羽直言不讳的言辞,显然是代表了刘备的意图。既然获得了这些土地,怎么可能再轻易放弃?
而当汉献帝试图让刘备去京城当官时,刘备却坚决拒绝了。他知道,这背后其实是曹操的另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即便曹操不再在汉献帝身边,刘备依然不愿完全听命。毕竟,在刘备看来,自己身为皇叔,何尝不应该有更多话语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