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说法,最初是用来形容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意思是说,即便身边有再高明的师傅和谋士辅佐,他依然难以成材。关于刘禅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多数时候都是作为负面典故出现的,人们习惯用“愚笨”、“无能”来评价他。相比父亲刘备的仁德与雄才,刘禅显得黯淡无光,鲜少得到后人的赞誉。然而,仔细探究史实便会发现,刘禅并非真傻,他更多是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选择以“愚”自保。从他与诸葛亮临终前的一番对话中,便能窥见其真实心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刀兵四起。刘备怀有远大理想,广纳贤才。他听闻诸葛亮号称“卧龙”,便动念要亲自请他出山相助。刘备不辞辛劳,携关羽、张飞两度前往隆中草庐,然而都未能如愿。第一次去时,诸葛亮外出不在;第二次冒雪前往,又碰巧遇到诸葛亮游玩未归。关羽、张飞早已心生不满,觉得此人不过等闲之辈,不值得如此劳师动众。但刘备一心笃定,坚持再访。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毅然决定出山辅佐。
刘备一生几乎都驰骋沙场,为了天下苍生鞠躬尽瘁。他在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尚年幼的刘禅。刘备深知儿子资质有限,便郑重托孤于诸葛亮,并坦言若其不能胜任帝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然而,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表示,将誓死辅佐后主,绝无僭越之心。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多年。
刘禅的出生亦颇具传奇。传说其母甘夫人临产之夜,空中忽有白鹤盘旋,伴随其痛苦呻吟,鹤鸣声连绵数十次,直至分娩完成。甘夫人后忆称,梦中仿佛吞下北斗星,才顺利产下刘禅。因而,众人觉得此子与众不同,给他取了个小名“阿斗”。然而,刘禅自幼便历经磨难。曹军南下之时,刘备突围而去,妻子与幼子被困孤城。若非赵云七进七出、冒死救出,刘禅恐怕早已命丧于战火之中。
幼年坎坷,反而让刘禅遇到了人生最大贵人——诸葛亮。在丞相的悉心教导下,他熟读经史,《出师表》正是诸葛亮寄托厚望之作。然而,即使有如此师资,刘禅依旧未能成长为雄才大略的君主。诸葛亮为实现先帝遗志,数次北伐,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丞相一去,刘禅不久便选择投降魏国,这一举动让世人诟病不已。
然而,刘禅投降后并未受辱,反被封为“安乐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日子。他在魏国毫无帝王失国的忧伤,反而怡然自得。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众臣皆为故国陨灭而悲痛,唯独刘禅神态轻松。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却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自此成为典故,用以讥讽那些忘本之人。
表面上,刘禅胸无大志,只知享乐;但细细分析,却未必如此。他临终前曾向诸葛亮问及:“丞相百年之后,你的子孙该如何安置?”看似平常,却暗藏深意。若诸葛亮有篡权之心,必会借机暗示。然诸葛亮机敏回答:“家有百桑,足够子孙自用。”此一对话,不仅显露出刘禅的试探与警觉,也显示出他绝非外界眼中的“傻子”。
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稳坐帝位近三十年。内忧外患并存,朝中人才凋零,但他依旧设法维持政局。其后,他废除丞相制度,分散权力,使大臣之间相互制衡,从而避免权臣独揽朝政。这一举措,足见其政治智慧。
刘禅或许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但在三国血雨腥风的年代,能保全自身与家族,亦是一种别样的智慧。后人常以“扶不起的阿斗”嘲讽他,然而细想,他也许正是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活出了另一种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