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虽然从未获得“女皇”之称号,但她的权力几乎等同于女皇,掌控大清帝国近五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势的女性之一。与她相比,武则天的命运虽然同样充满传奇色彩,却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武则天所处的唐朝,正值上升期,国家实力强盛;而慈禧则生活在大清的衰退期,面对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困境。慈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她曾经历过两次异族的侵略,迫使她不得不逃离宫廷,第一次发生在1860年。当时,她随丈夫咸丰帝一起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这场北逃是因为英法联军的入侵,这时的慈禧尚不是大清政坛的主导者,但她的命运因此发生了深刻转变,正式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第二次逃亡发生在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此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强硬姿态,开始表现出恐惧和焦虑。为了保命,她决定沿用当年北逃的策略。8月14日的凌晨,慈禧在惊慌失措中下令将光绪帝钟爱的珍妃投井致死,这一举动也展示了她为保权力、为保自身安全所展现的冷酷无情。
不同于第一次逃往承德,这一次慈禧选择了西行,前往古城西安。她没有再选择承德避暑山庄,很可能是因为她害怕再次发生辛酉政变的情况,那时的政治局势已经十分复杂,而她选择西逃或许是基于安全考量。此时,八国联军已经突破了北京的防线,进入紫禁城,慈禧太后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匆忙间赶紧逃离了宫廷,心里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担心敌人追击。
西逃的过程中,慈禧太后一度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她和随行人员的饮食成了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如厕问题都让她感到困扰。逃到怀来县时,慈禧已是饥肠辘辘,县令吴永得知消息后,立刻送来了窝窝头和小米粥。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在饥饿之下竟觉得这些粗糙的食物极为美味,甚至在回到京城后,专门要求人做窝窝头送给她。这段经历虽然令人惊讶,但也展现了慈禧从宫廷的奢华到民间艰难生活的巨大落差。
吴永得到了慈禧的青睐,除了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外,他在这场艰难的西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慈禧因而任命他为前路粮台会办,负责沿途的粮食筹集工作。进入山西境内后,慈禧太后的处境逐渐有所好转,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前线,沿途的地方官员、士绅和商人们听闻她的行踪后,纷纷前来献殷勤,甚至在一些地方为她提供帮助,这使得她西逃的艰难局面开始有所缓解。她自己也开始将这次西行视为“西狩”,仿佛在进行一场展示自己权力的旅行。
在这段西行旅程中,慈禧太后也没有忘记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她向晋商借钱,名义上是借,但实际上很多商人都主动送上了巨额白银。最著名的当属乔家,他们送去了10万两白银,而慈禧回赠的“福种琅嬛”四个字的书法作品,成为了珍贵的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除了乔家,作为晋商的代表之一,曹家也无法拒绝慈禧的借款请求。关于借款的具体数额,虽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10万两,也有说是30万两白银,但无论多少,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慈禧以借款的形式要求了这些巨额资金,但她深知这些商人未必愿意偿还,因此在吴永的建议下,慈禧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珍贵物品作为抵押——那是一只金火车头钟。这个钟是法国曾进献给乾隆帝的,由黄金、白金、乌金、水晶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重达80多斤,极为珍贵。不禁让人感叹,慈禧为何会在逃命时带着这样一个重物,也许是为了应急时能够有所依靠,或许是她的一种权力象征。无论如何,这段西逃之旅,成了慈禧一生中最为特殊且充满传奇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