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那副楹联中,透出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湖湘大地,历来英才辈出,特别是在近代,随着风云变幻,更多的伟大人物相继登场。人们常常将晚清的三位巨头——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称为“晚清三巨头”。这三人的性格可谓是各具特色。曾国藩以仁爱宽厚著称,有人形容他为“仁义,人不忍欺”;李鸿章精明果敢,大家则总结道,“精明,人不能欺”;而左宗棠则因其威猛勇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猛,人不敢欺”。这三个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一句简单的描述就能让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些人物中,最令世人赞叹的,莫过于左宗棠的“威猛”。他不仅是晚清的名臣,还是一位直面风雨、义无反顾的强者。曾有一句戏谑的说法:“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正是左宗棠的存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却因为一句无心之话,惹恼了慈禧太后。慈禧是一个深谋远虑、心机颇深的人物,连向来机巧的李莲英也未能为左宗棠圆回。那时,咸丰皇帝临终前选出了八位顾命大臣,但慈禧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忻发动了政变,诛杀了这八位大臣,掌握了实权。随着慈安的去世,左宗棠在为大臣们送去麻衣孝服时,言语中流露出疑惑:“昨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殡天了?”这番话传到了慈禧耳中,让她心生不悦,认为左宗棠不敬死去的“东太后”。于是,慈禧逐渐疏远了左宗棠,使得这位曾经风头无两的大臣,也开始了渐渐的黯淡。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战略家。在西征过程中,左宗棠力排众议,要求动用大笔资金,尽管慈禧只提供了一半的军费,剩下的资金必须自己筹集。他通过与商人胡雪岩的合作,成功筹得了足够的军费,并成功平定新疆,威名远扬。慈禧也曾一度高评价左宗棠,并承诺在30年内不得弹劾他,给予他无限的恩宠。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左宗棠的“遇冷”也开始了。这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地位,连他与胡雪岩的合作也遭遇了严重的冲击。胡雪岩作为商界巨擘,在左宗棠“遭遇冷落”后,依旧坚持抗争,最终因为资金困境而破产。这一切,似乎都能归结为慈禧的决策失误和对左宗棠的疏远。
在清朝末年,大清帝国摇摇欲坠。曾有传闻称,有人劝李鸿章自立为帝,但李鸿章机智地调侃自己为“裱糊匠”,形容自己只是将国家的破败处修补一番,外表仍然光鲜亮丽,但内里早已腐朽。而与李鸿章的消极态度不同,左宗棠明知大厦将倾,却依然不屈不挠,拼命去力挽狂澜。他在风雨飘摇的大清之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有人曾问,左宗棠为何如此刚毅执着,甚至不惜得罪满朝权贵?也许,这正是他与胡雪岩相似的地方——他们认定的事,无论如何都要完成。正如左宗棠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面临多少困难,他们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勇往直前。
左宗棠和胡雪岩就像在一个错乱的时代中,勇敢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许,这种责任心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体现。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终究要离开这片尘世,而我们能留下的,也许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种精神。左宗棠的精神,正是那种浩然无畏的力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激励着后人。这种精神的影响,远比任何财富和荣誉都要深远。或许,这才是左宗棠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