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夏县东下冯遗址考古工地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来自夏县各中小学的70余名青少年学生,在县文物保护中心、团县委、县少工委的组织下,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众考古活动,亲手触摸千年历史的温度。
东下冯遗址位于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部,现存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文化遗存丰富,涵盖自仰韶晚期至夏商时期(距今约5000年至3300年),且以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作为晋南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夏商时期大型遗址之一,东下冯遗址是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早期国家形成与扩张的珍贵关键遗址,为实证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坚实考古证据,也为建立相关学科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山西支撑。
“这个灰坑,它其实是比较规整的灰坑,但是我们在下面发现了人骨,我们推测它可能是一种灰坑葬……”活动现场,东下冯遗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董梓萱站在探方边,向围拢的孩子们耐心讲解。这些看似寻常的考古发现在她的讲解下变得生动鲜活,也让在场的学生与家长们都为之动容。
活动最后,孩子们还前往夏县东下冯考古队驻地,参观了陶片实物,认真聆听陶片的年代、纹饰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公众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让考古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走向大众。它不仅能提升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还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此次活动,正是公众考古理念的生动实践。
夏县,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此次考古实践营活动,搭建起“文物与青少年”的桥梁。下一步,团县委将把公众考古纳入“红领巾研学”体系,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初稿:夏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沐晨
审核:樊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