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举孝廉与科举制。举孝廉讲究的是个人声望与人际关系,必须有人举荐,才能得到仕途机会,这样的方式多少带有门第与关系的限制。而科举制度则显得更加公平,不论出身贫富,也不管是否有背景,只要有才学,就能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跻身仕途。可以说,科举是寒门子弟翻身最重要的一条道路。
然而,科举并非易事。读书人往往要耗费大半生精力才可能取得功名。有的人几十年寒窗,直至老年才高中状元,有的人穷其一生,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比如晚清的洪秀全,数次考试均未能取中,最终心灰意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科举的残酷和机会的稀缺,造就了无数悲喜交织的故事。
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位传奇才子李蟠,他四十三岁才高中状元,成为众人称道的奇事。更有趣的是,他赴京殿试时竟带了一麻袋馒头。康熙皇帝得知后颇感兴趣,将他召见。李蟠也因此脱颖而出,被钦点为状元,并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他是江苏徐州人,而徐州在明清两代中极少出状元,李蟠中第后,成为当地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文状元。
科举考试过程极其漫长而艰苦。考生先要考取秀才,才有资格继续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方能进京参加会试,最终通过殿试才可能成为状元。每一次大考,考场都设有狭小的隔间,考生吃住全在其中,自带粮食和铺盖。馒头作为干粮轻便耐储,自然成了多数人的首选。而李蟠性格豪爽,食量不小,怕饥饿影响发挥,于是背了一整袋馒头赴考。没想到,他竟把三十六个馒头在考试尚未结束前就吃完了,还不得不向监考官讨食,这在当时是件颇为冒险的事。消息传到康熙耳中,他觉得此人有趣,便亲自召见。
康熙原本见他相貌普通、身材微胖,没抱太大期望,但在问及军事、农政、水利、吏治等问题时,李蟠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康熙立刻改变了看法,认定他确实有真才实学,遂定为状元。因为这段插曲,李蟠还得了个“饽饽状元”的绰号。
进入翰林院后,李蟠坚持公正清廉,不徇私情。他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时,拒绝任何贿赂,坚持以文章才学取人,这种刚直不阿的态度使他得罪了许多人。果然,在康熙三十八年,他被人诬陷营私舞弊。康熙得知后亲自下令复试,被李蟠录取的考生在严密监督下再次考试,成绩依旧优异,证明李蟠清白无辜。但不久,因孔尚任随意编撰的传闻在京中传播,李蟠还是受牵连被流放。
三年后,他重返故里,却已心灰意冷,决定不再涉足官场。康熙南巡时曾想再度起用他,但李蟠婉拒,自此专心著述、吟诗作赋,淡泊度日,直到七十四岁去世。直至八十多年后,清朝有一位江苏籍的巡抚听闻此事,才为李蟠恢复声誉。
李蟠的一生,是读书人执着与无奈的写照。他靠才学得中状元,却因刚直而屡遭排挤,最终远离官场,留下了“饽饽状元”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