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
邀您重逢海上史诗的辉煌与温度
永乐三年(1405年)
明成祖朱棣下诏
“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
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远洋航海活动
就此拉开帷幕
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远洋船队
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跨洋航线
航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非
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郑和也从此成为中国传统航海文化的图腾
为什么郑和能够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
他又是如何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的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近郑和
展览时间:2025.07.08- 10.10
展览地点:中国航海博物馆 “太平洋保险第一临展厅”
郑和如何成为下西洋统帅?
☆皇帝信任
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各国的关系。因此,下西洋正使必须深得其信任,才能被托付如此重任。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三宝),幼时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内侍。朱棣登基后赐其姓为“郑”,并将其提拔为内官监太监,执掌营建宫室和供应皇室所需。
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
明(1368-1644年)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而下令营造的皇家寺院,时为内官监太监的郑和是督建监工官之一。
郑和不仅随从明成祖朱棣征战、监修朱棣纪念父母的大报恩寺,《明实录》载,朱棣在登基之初曾“遣太监郑和祭乳母冯氏”,足见郑和深得皇帝信任。
☆文武双全
《故马公墓志铭》载:“和自幼有才志。”郑和从小天资聪颖,在随侍朱棣后,才勤延展,让他在文化乃至政事、军略方面深得到成祖赏识。根据与其同时代的相师袁忠彻描述,郑和“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姿貌材智,内侍中无与比者”。从其在靖难之役中“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亦可见,郑和身强体健、文武双全。
郑和画像
下西洋使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可达27000人以上,且携带大量中国与西洋诸国的名贵特产宝货。这就要求使团正使必须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方可使船队航行有序、船员各司其职。
☆航海经验
郑和本为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其父马哈只曾长途跋涉,至西亚的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自云南前往的道路又名“瘴疠道”,“赍一岁粮乃达”,危险重重。郑和幼年生长在舟帆云集的滇池边,又受父辈经历影响,从小胆识非同常人。
云南往天方(麦加)海道
郑和本人应也具备航海经验。史料载,“永乐元年,奉旨差郑和、李兴、杨敏等,出使异域,前往东西洋等处。”“永乐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乃絷其渠魁以献。”在下西洋之前,郑和很可能已经担任过多次出海外交使节,掌握航海知识和技能。
☆兼容并包
下西洋是开辟海道、招徕各国来华交往的大型外交活动,秉持的是和平互利的态度,正使的风姿仪态必须符合其身份,并能与文化、风俗各异的西洋诸国友好沟通。郑和仪表堂堂,又熟知礼仪,胜任各项外事活动。同时,郑和具备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开放态度,他信仰佛教,且尊崇道教等多种宗教,尊重各国文化。
郑和舍圆瀞金粉楷书《妙法莲华经》卷四十一(复制件)
明宣德七年(1432年)
平湖博物馆藏
本经卷为僧人圆瀞为郑和书写,全经卷全长4030厘米,上面以金粉楷书《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共七万余字。经卷卷末莲花牌记中写有“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和“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字样。
彩绘妈祖木坐像
清(1644-1911年)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妈祖,也被称为天妃、天后,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海上保护神。郑和曾在南京、太仓、长乐、泉州等地奏建或重修天妃宫,祈愿出海航程平安顺利。
兼容并包的思想,促使郑和在未来下西洋的历程中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西洋诸国“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初规模庞大的国家外交活动,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兼有开辟海道、促进商品交换的属性。负责的正使不仅要满足一个航海家所需的全部素质,还需兼具外交家与统帅的素质。郑和是上述各项需求的完美契合者,他兼具忠诚与才干,能高效执行皇帝的战略意图。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彰显了明朝的国力,也让郑和成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