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早年曾受过曾子的教诲,也曾侍奉鲁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的兵法深得世人推崇,甚至有家藏《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之说。鲁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其国君为人仁爱,礼贤下士。然而,吴起在鲁国的遭遇并不顺遂,因受到谗言的陷害而被迫离开鲁国。他随后辗转来到魏国,彼时魏国的国君是文侯,吴起在魏国担任将军,不久便以一场大胜秦国军队而声名大振。后又被任命为西河守,负责防守秦国与韩国的进攻。在这段时期,吴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深入士卒中间,“衣食同享,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自携带粮草,与士卒一同忍受艰辛”,因此获得了军中上下的极大支持。
魏文侯去世后,魏国发生了继位危机,武侯继位,国家的局势动荡不安,百姓心神不定。吴起于是转投楚国,当时的楚国,战乱频繁,国内局势同样动荡。楚国历史上地广人稀,经济并不发达,且社会结构较为保守,以宗法制度为主,商业并未形成强大的力量。即使如此,楚国在当时却遭遇了两次来自三晋的进攻,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04年,第二次发生在391年,楚国均遭遇惨败。经过两次败战后,楚国向秦国进贡重礼,才得以暂时停战。楚悼王在国内外压力的双重夹击下,决定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改革。
吴起的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削弱旧贵族的权力,改变传统的封建制度。他推行的第一个改革措施是废除了部分旧贵族的世袭权,提出三代以后,贵族的权利应当收回。为了打破这些贵族对权力的控制,吴起建议削减官员的俸禄,裁撤不必要的职务。他还倡导优化楚国的土地管理,认为贵族过度集中土地,使得一些地方土地稀缺,资源浪费,他提出“贵人应当前往那些土地未开垦的广阔地区”,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荒地,也能削弱贵族对土地资源的独占。
吴起在改革过程中,还提出一系列关于官员道德操守的要求,主张官员应当“为公忘私”,“行义不顾毁誉”。这些改革虽然初衷良好,但在当时的楚国,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反对声浪不断,甚至连一些小规模的改革举措也遭遇了强烈的抵制。比如他提议对“简易建筑方式”进行改进时,也受到了贵族的质疑与抵制。最终,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因改革遭到的反对而被旧贵族联合谋杀。
但吴起的改革并非完全没有成效。1958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一文,明确记载了对封君权力的种种限制,证明了吴起改革的具体成效。改革后的楚国,逐渐变得强大,逐步统一了南方的百越地区,北并了陈、蔡、郤三晋,并向西对秦国发动了攻势,楚国逐步成为南方的一支强国。
尽管吴起的改革最终未能持续,他的做法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和政治格局。他提倡的“公私分明,行义忠诚”的理念,以及对旧贵族势力的冲击,都成为了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而他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与对人民的责任感,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