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死因是三国历史中的一大遗憾。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因病去世,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朝廷。作为蜀汉政权的顶梁柱,诸葛亮的逝世不仅是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意味着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柱。在临终之前,诸葛亮并没有像许多权臣那样奢侈地积累财富,相反,他在临终前为自己的家产做了一份详细的清单,并特意交给了刘禅。清单中写道:成都的土地只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至于他家里子弟的衣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自己外出工作,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提供,不另做私人经营,并且要求在他死后,家中不要留有余财。
这一财产清单也让人看到了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的真实写照。虽然他是蜀汉的丞相,拥有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他并没有为自己和后代积累多少私有财产。与曹魏、东吴等国相比,蜀汉政权的财政状况较为贫弱,这使得诸葛亮更显得与世无争。然而,这份财产清单也揭示了诸葛亮深知自己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他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家族的清白,更在于向刘禅明示:自己不仅在财物上清廉,且并未因个人权势谋取私利。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所拥有的财富并不如许多人想象中的那样贫乏。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获得了大额的赏赐,包括五百斤黄金、千斤白银、五千万钱和千匹锦缎等。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些赏赐的价值已经极为可观,诸葛亮无疑是当时最富有的蜀汉重臣之一。然而,诸葛亮并未因这些财富而积累大量家财,反而在临终时强调自己并没有个人财富的积累,这一行为无疑是为了给刘禅一个明确的交代。
诸葛亮的这一举动,也反映出他对刘禅深藏的忌惮。刘禅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由于诸葛亮掌握了实权,刘禅的权力在朝堂上并未真正得到体现。诸葛亮死后,刘禅迅速废除了丞相一职,这不仅是对诸葛亮权威的削弱,也暗示了刘禅对其权力的不安。更有甚者,刘禅还曾拒绝百姓为诸葛亮建庙祭祀,甚至将诸葛亮的亲子诸葛瞻安排在虚职上,无法真正参与蜀汉的实际军事和政务。这一切,显现出刘禅对诸葛亮的权力和财富的深深怀疑和排斥。
而诸葛亮在临终时的这份遗嘱,明确地向刘禅传递了一个信息:他并未贪图私财,所积累的一切财富都已用于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历史上诸葛亮对财富的管理显得异常低调,而在他死后的岁月里,关于他巨额赏赐的去向仍然没有明确的记载。许多人猜测,这些财富很可能被诸葛亮用来奖赏有功的将士,进一步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与未来的北伐。
这一点,或许是诸葛亮最为深思熟虑的策略。即使在个人去世后,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保持廉洁,也让蜀汉政权免受内外的干扰与不安。而这种精心安排的背后,不仅仅是对自己家族清白的保护,更是对刘禅政权的“以防万一”的提醒。
相比于诸葛亮,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情况的还有明朝的张居正。作为大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也像诸葛亮一样,拥有极大的权力与财富。然而,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很快展开了对其家族的清算,最终张家被抄家,家族成员遭受了极大的不幸。张居正死后,万历虽有清算之意,但最终发现其家族并未积累到“巨额财富”,这一结果与诸葛亮所担心的极为相似。两人所面临的政治境况,虽然时空不同,但在权力与财富的博弈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诸葛亮虽然在三国历史上享有盛名,且其个人和家族的财富一度为世人所关注,但他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廉洁自律,生前未曾为自己积累巨额财产。这不仅体现了他的为政清廉,也反映出他对政权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和变故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