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设伏,袭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史称“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中,追随李世民左右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九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秦王府旧将。
所谓秦王府旧将,指的是自隋末天下大乱至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在李世民秦王府内供职的文臣武将。他们不仅是李世民夺取皇位的基本盘,也是贞观年间治国理政的核心团队。那么,在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这些秦王府旧将都去了哪里?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位列朝班,出将入相
李世民即位后,秦王府旧臣大多进入朝廷供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早在晋阳起兵前就与李世民交往密切。此后,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常从太宗征讨”。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功第一”,李世民甚至将开国功臣裴寂的食邑转赐给他。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赵国公。李世民临终前,还将辅佐新君的重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著名的贤相。隋末唐初,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杜如晦则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两人共掌秦王府机密,“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李世民登基后,房、杜二人分别出任中书令、尚书右仆射等要职,是贞观前期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杜如晦在贞观四年(630年)去世,而房玄龄则长期担任宰相,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
除了上述三人外,贞观年间位列宰相的秦王府旧臣还有李靖、高士廉、宇文士及等人。其中,李靖在贞观年间先后率军灭亡东突厥、击吐吐谷浑,以军功获封代国公;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舅,以吏部尚书之职参与朝政;宇文士及则出身隋朝宗室,在贞观年间先后担任中书令、殿中监等职。
戍守边疆,都督刺史
除了在朝中担任要职外,部分秦王府旧臣被外放为都督、刺史,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张公谨早年效力于王世充,降唐后被分配到秦王府供职,成为李世民的心腹。玄武门之变前,张公谨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政变当天,他又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袭杀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登基后,张公谨出任代州都督,负责防御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上书建议出击突厥,为唐太宗灭亡东突厥提供了决策依据。
屈突通早年是隋朝将领,降唐后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世民即位后,屈突通出任洛州都督,封蒋国公。贞观二年(628年),屈突通病逝。
段志玄早年跟随李渊起兵,后被分配到秦王府,统领亲军。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与尉迟敬德等人共同作战。李世民登基后,段志玄出任骁卫将军,长期宿卫宫禁。后来,段志玄又外放为褒州刺史,但不久后就改任右卫大将军,肩负宿卫重任。
除了上述诸人外,秦王府旧臣中出任地方长官的还有秦叔宝、钱九陇、樊兴等人。其中,秦叔宝在贞观年间历任徐州都督、左武卫大将军等职;钱九陇则出任眉州刺史、巢州刺史等职。
结局各异,命运悬殊
虽然同为秦王府旧臣,但各人的最终结局却不尽相同。有人富贵终身,有人不得善终,还有人甚至参与了谋反。
侯君集早年以勇武著称,是秦王府骁将之一。玄武门之变时,侯君集献策最多,事后以功封潞国公。贞观年间,侯君集先后参与灭亡东突厥、攻灭高昌的战争,因功升任兵部尚书。然而,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唐太宗下令处死。
张亮早年以种地为业,后来加入瓦岗军,降唐后被分配到秦王府。李世民登基后,张亮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等职,封郧国公。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因私下收养五百义子,被人告发谋反,最终被处死。
与侯君集、张亮等人相比,尉迟敬德、程知节(程咬金)等人的结局要好得多。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封鄂国公。晚年,尉迟敬德闭门不出,以炼丹、奏乐自娱,最终在显庆三年(658年)善终。
程知节是瓦岗军旧将,降唐后被分配到秦王府。贞观年间,程知节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封卢国公。麟德二年(665年),程知节善终,陪葬昭陵。
此外,还有部分秦王府旧臣的事迹不详。例如,玄武门之变前在秦王府供职的李安远、李子和等人,虽然在两《唐书》中有传,但并未记载他们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其最终结局也不得而知。
余论
除了上述诸人外,还有部分秦王府旧臣在贞观年间依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如刘师立、公孙武达、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他们大多出任地方都督、刺史或禁军将领,是贞观朝政治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来看,秦王府旧臣在贞观年间大多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他们或位列朝班,出将入相;或戍守边疆,都督刺史,成为贞观盛世的重要缔造者。然而,由于个人选择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最终结局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