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的北京城,寒风跟刀子似的。袁崇焕被绑在刑场上,听着周围百姓的咒骂声,一口血差点喷出来。他想起几年前自己单骑闯辽东时,也是这样一个冬天,那时他心里揣着的,是 "五年复辽" 的壮志。
这哥们这辈子,就像个开了挂的玩家,可惜遇到了猪队友,还是个有权删号的猪队友。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却偏要去玩打仗的硬核游戏。萨尔浒之战后,明朝的军队被后金揍得找不着北,辽东那片基本成了后金的后花园。袁崇焕毛遂自荐去守辽东,别人都觉得他疯了,他却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口气大得能吹飞山海关的城楼。
但他还真不是吹牛。到了辽东,他一眼就看中了宁远城,不管上级怎么反对,硬是把这座城修成了后金啃不动的硬骨头。努尔哈赤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见过这么难啃的城,带着大军来攻,结果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轰得灰头土脸,自己也受了重伤,回去没多久就气死了。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战,袁崇焕一战封神。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不服,又带着人来打锦州和宁远,结果还是被袁崇焕揍得鼻青脸肿。史称 "宁锦大捷"。这时候的袁崇焕,简直是明朝的救命稻草,崇祯刚上台就给他加官进爵,把辽东的防务全交给了他。
可问题就出在 "五年复辽" 这个承诺上。袁崇焕大概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跟崇祯拍胸脯说五年之内能收复辽东。崇祯信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袁崇焕心里其实没底,他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安慰皇上的。这种话,在现在顶多算吹牛皮,在当时,尤其是在崇祯这种多疑的皇帝面前,就是给自己埋雷。
更要命的是,袁崇焕是个纯粹的军人,政治情商基本为零。他跟毛文龙不对付,毛文龙是皮岛的总兵,虽然有点骄横,但确实能牵制后金。袁崇焕二话不说,借着阅兵的名义,把毛文龙给斩了。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毛文龙的部下后来不少都投降了后金,包括那个大名鼎鼎的尚可喜。
皇太极是个机灵鬼,一看正面打不过袁崇焕,就玩起了阴的。他绕过山海关,带着大军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赶紧带兵回援,在北京城外跟后金死磕,总算把皇太极打退了。但这时候,崇祯的疑心病又犯了:你袁崇焕不是说能守住辽东吗?怎么让后金打到家门口了?
皇太极抓住机会,玩了出反间计,故意让两个俘虏的太监听到 "袁崇焕跟后金有密约" 的假消息,然后又故意让他们跑了。这两个太监回去一报告,崇祯立马就炸了。他本来就对袁崇焕又爱又怕,现在更是认定袁崇焕要谋反。
接下来的剧情,就惨不忍睹了。崇祯把袁崇焕抓起来,定了个 "通敌叛国" 的罪名,判了凌迟处死。刑场上,老百姓不知道真相,还以为袁崇焕是汉奸,都争着买他的肉吃,边吃边骂。一个曾经的民族英雄,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想想都让人发冷。
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罪?从军事上看,他守辽东那几年,确实让后金吃了大亏,延缓了明朝灭亡的时间。但他杀毛文龙,确实是重大失误,给后金除去了一个大麻烦。至于通敌,那肯定是没有的,不然他也不会拼了命保卫北京。
他的悲剧,一半是自己性格造成的,太刚愎自用,不懂官场的弯弯绕绕;另一半是时代造成的,明朝到了崇祯这时候,已经烂到根子里了,皇帝多疑,大臣内斗,就算没有袁崇焕,也会有张崇焕、李崇焕被冤杀。
袁崇焕临死前,写了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诗里,有不甘,有委屈,但更多的是忠诚。他到死,心里想的还是辽东的防务。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袁崇焕没说 "五年复辽" 的大话,如果他没杀毛文龙,如果崇祯能多一点信任,历史会不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如果,就像袁崇焕的命运,从他选择去守辽东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职场上,千万别随便给老板画大饼;跟同事有矛盾,也别动不动就下死手;最重要的是,遇到多疑的领导,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马后炮,袁崇焕当时可能也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守住那片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今,宁远城的城墙还在,红衣大炮的炮口早已锈迹斑斑。站在城墙上,仿佛还能看到那个穿着铠甲的身影,在炮火中指挥若定。他的功过,历史已经有了公论,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却像那座宁远城一样,永远立在那里,提醒着我们:有些英雄,就算被误解,被冤杀,也依然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