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媒抛出日本因中方拒绝启用危机热线而“沮丧”的消息,笔者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正是那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条曾在2023年开通时日方高调宣扬的热线,如今沦为尴尬摆设——除了象征意义的初始通话,其余紧急时刻的呼叫信号只换来中方的沉默。面对F-15J战机疲惫不堪、舰队被常态化“绕岛”、F-35组装线濒临关闭的现实窘境,日方所谓“建立互信避免意外”的温情喊话,掩不住其真正的战略意图——它撑不住了。
若回顾十年前的东海空域博弈,局面曾截然相反。日本空自凭借技术代差的优势,常以强者姿态巡航争议海域。彼时的我们不仅鲜少见到歼-20这样的顶尖力量,连派遣主力机型也需精打细算。日本甚至尝试引入某些域外势力搅动区域稳定,野心昭然若揭。
军事发展却让剧本彻底翻转。当空自飞行员驾驶老迈的F-15J紧急升空时,雷达屏幕上频繁出现的歼-16与歼-11B编队,已形成难以撼动的战略消耗态势。那些被寄予厚望的F-35J疲于奔命,终究挽不回东海的势力天平倾斜。
海上博弈的维度更加令日方窒息。中国海军不仅将“环岛巡航”化为日常训练,更以055万吨大驱、052D中华神盾等舰艇为矛头。日方曾自信于东海所谓的“防线”,在我海空协同演习的炮火轰鸣中迅速瓦解。而当中国的远程侦查无人机游弋在日本列岛周边空域、航母编队突破岛链深入西太之时,日方的监控体系彻底暴露了其力不从心。
战略的最终王牌仍在陆基。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具备突破现有反导网络的能力,让冲绳及日本本土的所有基地都笼罩在其阴影之下。尖端装备迭代的迟滞,使日方被迫考虑关闭全球首个F-35组装中心——这不过是其整体战略困境的冰山之角。
因此当中方平静搁置那部热线电话时,并非轻视沟通价值,而是拒绝在关键问题上模糊立场:一个在力量弱势时不忘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引狼入室的邻国,今日有何立场要求强邻“互信”与“善意”?
历史告诉我们,海上防线的基石从来不是谦恭的让步。日自卫队曾经的“活跃”与当下“缓和”的双面性提醒我们:区域和平从来不倚仗一厢情愿的热线,而是舰船犁开的海浪,是战机划破长空的痕迹,是敢于以实力宣告——这片海域的安宁,由我们守护。
这个世界只相信实力的语言。俄乌战火绵延、中东硝烟弥漫的今日仍能安享升平,正是我们曾咬牙奋起的航空发动机与澎湃向前的舰艏浪花,为我们铸造了拒绝妥协的底气。
当某些国家被迫关闭生产线与喘息求救时——中国军工迭代的轰鸣,正是东海之上最醒目的和平回音。
下一篇:泰国的苗人和鸦片生产(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