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元朝末年那些雄赳赳的将领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徐达与常遇春等英雄。而在众多的猛将中,张定边常常被认为比常遇春更为勇猛。他在与元军的交锋中从未尝过败绩,足以证明他的出色才华。在潘阳湖之战中,张定边几乎就要战胜当时的逐鹿中原的朱元璋,若不是常遇春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挡住致命的一箭,或许历史的结局将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张定边与陈友谅早在年青时就相识,并且结为异性兄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陈友谅的军中,张定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影响许多重要决策。然而,陈友谅的个性往往使得张定边的忠告不被重视。那时,陈友谅准备攻打应天府,与张士诚联合进攻朱元璋,朱元璋则派康茂才假降以混淆敌人。尽管陈友谅对形势充满自信,甚至高估了自己的兵力与实力,张定边却坚持认为应当等到张士诚的回应才做决定。他善于分析形势,并希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陈友谅对此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对朱元璋的惨败。
尽管遭到张定边的反对,陈友谅急于称帝,心急如焚。然而,朱元璋已经逼近九江,在张定边的奋勇作战之下,陈友谅才得以脱险。之后,陈友谅调动了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在此期间攻克多个城池,并向重要的军事要地赣江逼近。朱元璋意识到危机,于是派遣大军前往救援洪都。无奈之下,陈友谅不得不退兵,在潘阳湖与朱元璋展开了生死搏斗。张定边曾为陈友谅提供过一个明智的建议,强调等待士兵休整和机会,再进行出征,显然这一策略并未得到重视。
鄱阳湖之战中,张定边甚至差点亲手斩杀朱元璋,但幸得常遇春在关键时候为朱元璋挡住了一箭,使其未能得手。战局的发展最终导致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的军队,而张定边则辅佐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但当时的天下已由朱元璋所定。面对屡屡兵败的现实,张定边宁愿不当朱元璋的降将,选择了剃发为僧,远离纷争。
作为一位出家僧侣,张定边却并不脱离对社会的关怀。他常常在山中采药,寻访病弱的百姓,无私地传播医术,帮助那些缺乏医疗救助的居民。有一次,他在山中遭遇了凶猛的老虎,凭一己之力成功捕获了这头巨兽,此事被后世传颂不衰,广受赞誉。基于这些经历,张定边被后人称誉为元末第一猛将。他的壮丽事迹常常被认为比常遇春与徐达等其他英雄更为勇猛,更能代表那个动荡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