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刘封传》里,有这么一句话: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这句话的大意是,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烈勇猛,担心刘备去世后会难以控制刘封,因此劝说刘备除掉他。最终,刘备同意了诸葛亮的提议,命令赐死刘封,刘封最终选择了自尽。正因为《三国志》的记载,很多人以为刘封之死完全是因为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然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劝说只是加速了刘封的命运,真正让刘备做出决定的原因远不止这一点。
一、刘封拒绝援助关羽,致使麦城之败
首先,关羽的失利对刘封的影响深远。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屡次催促刘封出兵支援,但刘封始终未予回应,特别是在关羽败走麦城时,刘封依然没有出兵。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刘备。在刘备看来,如果刘封在关羽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出兵援助,也许关羽就能避免失败,甚至活下来。因此,刘封在这一事件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也让刘备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失望。
二、上庸三郡失守,刘封失去重要价值
再者,刘封的失误不仅仅体现在不救关羽。刘封与孟达的关系一直不和,尤其是在关羽败亡后,二人之间的矛盾更是激化。最终,孟达叛变投降曹魏,并带领曹魏军队攻占了上庸三郡。上庸三郡的失守意味着刘备又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对刚刚失去荆州的刘备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刘封的失误直接导致了这一损失,刘备自然要让他为此付出代价。
三、刘封的价值已不再,刘备更倾向刘禅
此外,刘封的死也与他的实际价值减少密切相关。刘封之所以成为刘备的义子,是因为刘备当时需要通过拉拢樊城的士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刘封作为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便成为刘备的义子。换句话说,刘封的存在,最初是出于利益考虑,刘备为获取权力而收养他。然而,随着刘备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基础,刘封的作用逐渐淡化。此时的刘备,更需要依赖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而不是这个已经不再具有战略意义的义子。
四、刘备要为刘禅铺路,避免刘封威胁
实际上,刘封并非刘备亲生的儿子,这使得刘备始终无法将自己的基业托付给他。虽然刘封为刘备所收养,但从血缘上看,他与刘备始终是陌生的。刘备心里明白,虽然刘封能力出众,但若他继续活着,未必能够保证刘禅的继承权,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刘禅的地位。为了确保刘禅能够顺利继位,刘备不得不除掉刘封,以避免未来刘封可能成为刘禅的竞争对手或威胁。
五、诸葛亮的劝说与刘备的决断
即便没有诸葛亮的劝说,刘备最终可能也会做出除掉刘封的决定。毕竟,刘封已不再是刘备急需的力量,他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政权稳定的障碍。诸葛亮的劝说虽然加速了这一决定的实施,但根本原因还是刘封自身的失误和他在刘备心中的价值下降。可以说,诸葛亮只是一个催化剂,而非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刘封之死并非单纯因为诸葛亮的劝说,而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刘备为确保自己儿子的地位以及国家的稳定,最终作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