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这个国家,总给人一种“块头不大,却异常能抗”的印象。它的国土并不辽阔,人口也不过两千多万,但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面对美国时,那股子硬气与不服输的姿态,总让人想追问背后的缘由。其实,这并非单纯的逞强,而是历史的累积、复杂的地缘环境以及长期的生存策略共同塑造出的结果。
自建国之日起,朝鲜就站在美苏冷战的前沿,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这种环境让它几乎别无选择,只能走上一条强硬防御的道路。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投降,朝鲜半岛随即被美苏分区管理:北方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方则落入美国的掌控。到了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金日成掌权。冷战逐渐升温,美国担心共产主义扩张,于是在韩国驻军,明确释放出遏制的信号。 1950年6月,朝鲜军队南下,试图以武力实现半岛统一。然而,美国迅速出面,并以联合国军的名义深度介入,三年的血腥战争由此展开。在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对朝鲜北部城市进行猛烈轰炸,造成大批平民伤亡,这段惨痛记忆深深烙印在朝鲜人的心中。最终,停战协定虽然签订,但真正的和平条约至今未达成,也意味着朝鲜半岛从技术层面上仍然处于战争状态。美国至今在韩国驻有约2.8万驻军,这对朝鲜而言始终像是家门口的一枚钉子,威胁随时存在。 在朝鲜的宣传与教育体系中,美国长期被塑造为头号敌人。这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真实的战争经历与持续的制裁。战后,美国推动联合国对朝鲜实施经济封锁,切断贸易与技术支持,直接让朝鲜经济在起点上就落于人后。加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警示,让朝鲜领导层更加坚信:若没有“硬核”武力作为后盾,政权早晚会被颠覆。 朝鲜之所以敢于在国际舞台上硬碰硬,很大程度源于其地缘位置。半岛夹在中俄与美日之间,战略意义极为重要。中国与俄罗斯都不希望美国势力进一步逼近,因此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往往会阻止针对朝鲜的极端制裁。朝鲜也正是利用这一缓冲区的地位,在大国之间玩起了平衡术。美国的孤立政策从未真正切断朝鲜的生命线,中俄的支持始终让它留有喘息余地。2024年,朝鲜与俄罗斯甚至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武器与技术互换,让美国气恼不已,却无力彻底阻断。 军事力量是朝鲜赖以自信的资本。它拥有世界排名第四的庞大军队,现役约120万人,加上几百万的预备役,几乎全民皆兵。尽管经济贫困,但军费开支却占到GDP的近四分之一,导弹与核武计划始终被置于优先地位。1994年,美朝框架协议一度冻结朝鲜核计划,但2002年协议破裂,朝鲜重启核设施。2006年首次核试验之后,接连六次测试,如今被认为已掌握数十枚核弹头。洲际导弹“火星-15”等型号可覆盖美国本土,具备战略打击能力。情报显示,朝鲜仍在扩建核设施,目标是储备上百枚核武。 除了军事对抗,朝鲜在情报与特工行动上同样大胆。1968年扣押美国“普韦布洛号”侦察船,船员被扣11个月;1969年击落美军侦察机,造成31人死亡;1970年代至1980年代,接连发生绑架日本人、仰光爆炸、大韩航空客机事件,尽管严重损害了国际形象,却也反映出其“以硬对硬”的处事逻辑。对朝鲜而言,哪怕被指责、被孤立,也必须让对手心存忌惮。 金正恩上台后,提出经济与核武并进战略,2017年宣布完成核威慑,2021年提出现代化军备计划,包括发展战术核武与多弹头导弹。朝鲜领导层深信,唯有核武器能真正保证自身安全。毕竟,伊拉克与利比亚的教训已经昭示:没有核武的国家,很容易成为被推翻的目标。 在外界看来,朝鲜常常显得孤立无援,但在其内部,社会凝聚力却远比想象中强。和平从来都不易实现,它需要各方的妥协与让步。然而现实是,半岛僵局恐怕还将持续。愿未来某一天,人们能看到破局的契机,让这片土地真正迎来宁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