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8年,忽必烈决定亲自指挥蒙古大军攻打襄阳城。虽然这已经不是蒙古第一次进攻这座城市,但襄阳的坚固防御却让历代蒙古君主都束手无策。成吉思汗当年也曾屡次发起攻势,但屡战屡败,始终未能攻破这座城池。襄阳城的防守力如此强大,实在让蒙古大军感到困惑与挫败。
金庸的小说中,郭靖带领丐帮和武林英雄死守襄阳,虽然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现实中的襄阳城防守,显然不是靠武林人物的武艺,而是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出色的防御策略。面对连绵不断的箭雨和如森林般密集的长矛阵,再高的武功也不过是自寻死路。
襄阳城能够坚持如此之久,归功于城中守将吕文德的深思熟虑和周密部署。他不仅动员了城内每一位百姓,甚至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浪费。襄阳的百姓都深知,曾经抵抗过蒙古军队的城池,最终无一例外遭遇了惨烈的屠城。如果抗争的结果注定是死亡,那不如拼死一搏,尽力捍卫家园。
除了士气高涨和百姓的团结,襄阳城的地理位置也是其坚守的重要因素。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城池的周围难以被蒙古大军彻底围困,补给线得以保持。吕文德还命令集中附近六十四州的粮食及其他物资,确保城内的粮草供应充足,足够支撑城池数年的防守。而每次蒙古大军攻城时,南宋的援军能够通过水路顺利进入襄阳,为守城军力提供坚实保障。因此,尽管忽必烈反复进攻襄阳,但十多年过去,他始终未能破城。
然而,这一次,忽必烈改变了策略。他首先围攻襄阳,紧逼城池,试图通过长时间的围困迫使守城者屈服。接着,忽必烈派遣使者向吕文德传达一个看似友善的提议:战争已经打了这么多年,襄阳的百姓生活困苦,蒙古愿意暂时停战,开设榷场,供百姓购买生活必需品。起初,吕文德对这个提议心存疑虑,担心蒙古可能另有图谋,但在手下将领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了。毕竟,百姓的生活已困苦至极,稍微松口气有助于维持民心,而蒙古商人也提出了丰厚的贿赂,愿意为吕文德提供价值连城的宝物。
吕文德最终决定妥协,允许在城外开设榷场,以便百姓购买生活用品。于是,蒙古军队在襄阳城外的两座主要城门——白鹤城和鹿门山之间搭建了市场,商品琳琅满目,等待襄阳百姓前来购买。然而,围城已久的襄阳百姓,手中早已没有银钱,甚至连铜钱也所剩无几。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忽必烈下令,南宋发行的纸币——关子,仍然可以用来交易,而且所有商品按战前价格进行买卖。关子,类似北宋的交子和会子,虽然由于战争引发了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严重,但对于襄阳的百姓来说,手中即便是贬值的关子,依然可以作为交易媒介。
这个举措让襄阳的百姓松了口气,他们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进入集市购买商品。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市场渐渐变得热闹非凡,更多的人涌入,货物逐渐堆积如山。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治安问题,蒙古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货物,开始修建简易的土墙,用以囤积商品。起初,这些土墙看似只是普通的商业设施,但不久后,蒙古商人突然露出了真面目——他们原来都是蒙古士兵!这些土墙不仅是为了保护商品,更是用来封锁襄阳城的战略性设施。
蒙古士兵在两座城门外迅速建立了封锁线,封死了襄阳城的出入口。这些土墙的建设,不仅改变了襄阳的防守形势,还标志着蒙古大军在围城中的战略胜利。此前,蒙古军队几次进攻襄阳城门,都被宋军顽强击退,但这次,土墙的修建使得蒙古军队成功封锁了襄阳城的所有补给线和外援通道,切断了城内的任何支援。
吕文德在意识到自己上当后,多次试图发动反攻,摧毁土墙。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直到1296年他因病去世,都未能打破蒙古的封锁。忽必烈终于完成了对襄阳城的完全封锁,等待城中粮草耗尽,百姓陷入饥荒。最终,在吕文德的胞弟吕文焕的带领下,襄阳城在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向蒙古投降。吕文焕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忽必烈答应了这个要求。襄阳城一旦失守,南宋的覆灭也便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