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是其贵族制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铁帽子王的地位与普通王爷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爵位能够世袭不替。按照传统,普通的王爷即便是亲王,其后代继承时都会降低爵位,儿子可能降为郡王,孙子甚至可能降为贝勒。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宗室的冗员,避免国家财政因过多的王室成员而支撑不起,同时也能保证皇室后代保持足够的战斗力,保持为国家出力的动力。而铁帽子王的存在打破了这种模式,他们的爵位在几代人之间始终不变。清朝的“铁帽子王”共有12家,其中包括10位亲王和2位郡王,他们的特权使得铁帽子王成为清朝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多罗克勤郡王。1636年,代善的长子岳托被皇太极封为成亲王,但很快就被降爵。岳托去世后,他被追封为克勤郡王。此后,克勤郡王的后代在经历了几次爵位变动后,直到乾隆年间才重新恢复了克勤郡王的爵位,并获得了世袭不替的荣誉。克勤郡王的后代们一共延续了十三代,最多传承至十七人。庆惠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于道光二十二年继承了克勤郡王的爵位,直至咸丰十一年去世,享年约60岁,享有“敬”字谥号,至今仍为世人所知。
咸丰三年,清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日益严重,尤其是在财政危机和外敌压力的双重挑战下,国家出现了铸钱困难。滇铜供应受阻,清政府不得不开始发行纸币,并铸造大钱以解决兵饷和财政缺口。在此背景下,克勤郡王庆惠通过一项大胆的举措,打算通过自己的资源来解决困境。庆惠从北京永定门外获得了大量废铜的线索,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将这些铜赠与户部,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单独管理这一铸钱项目,建立独立的钱币铸造局。他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既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又能从中获益。
但咸丰帝对此提议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并拒绝了他设立独立铸钱局的请求。咸丰帝表示,铸钱必须依照已有的制度,不能另立新规。然而,虽然咸丰帝对庆惠的这一建议并未赞同,但他并未对庆惠捐铜铸钱的行为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庆惠抓住机会,开始自行铸钱,制造出了著名的“星月版咸丰大钱”。这些钱币不仅成为历史上的珍品,而且在它们的背面可以看到独特的星月纹理,且克勤郡王还开创了铸造大面额的铜钱,包括二百、三百、四百大钱,尽管至今未能找到当四百大钱的实物,但从史料和现存实物来看,可以确认这些大面额钱币确实存在过。
尽管仅仅18天后,咸丰帝命令停止铸造大面额铜钱,并将庆惠捐赠的铜料和铸造的钱币移交给户部,但克勤郡王庆惠通过这一事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所铸造的“星月版大钱”至今被视为珍贵的历史遗物,这一事件也使得他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