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明君”的帝王并不多,而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之一。尽管他的皇位是通过夺取得来的,且在他的一生中曾做出过“夺弟妻”这种让人不齿的行为,但如果我们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他的治国生涯,那么这些所谓的“过错”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种结论仅仅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若我们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唐太宗,他也并非无所过。正是因为他身边有一群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才让他从一个刚刚登基的帝王成长为一代明君。当时便有一位大臣曾这样评价唐太宗:“你还不如杨广。”唐太宗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然接受并重赏了那位敢言的大臣。此番对话,表面看似荒诞,实则深刻体现了唐太宗宽容大度和贤臣相辅相成的治国智慧。
提起隋炀帝杨广,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那一意孤行修建大运河的决策。虽说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大运河的修建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时却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劳民伤财的工程。然而,虽然隋炀帝的统治有诸多过失,但我一直认为他并非昏庸无能,只是急功近利,想要通过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政策来实现统治。而在唐太宗眼中(或者可以说是为了抹黑隋炀帝),杨广无疑是昏君的代表。某次,唐太宗准备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工程虽不如修建大运河庞大,但对民众来说同样是强征劳力,难免有些不合时宜。张玄素正是那位敢于直言的臣子,他听说此事后立刻上奏谏言,明确表示:“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言外之意是历代帝王的崩溃往往因过度修建宫殿或劳民伤财,若唐太宗此时兴建乾元殿,难道不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吗?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后,反问道:“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这话的意思是,“你竟然说我不如隋炀帝,难道我连桀纣那样的昏君都不如?”显然,太宗此时情绪激动,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张玄素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冷静地解释了当前的时局,最终成功平息了唐太宗的怒火。唐太宗甚至还对房玄龄表示:“是我考虑不周,他说的对。”就这样,修建乾元殿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了。更为难得的是,张玄素不仅没有因为直言冒犯了皇帝而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重赏——唐太宗赐予他彩帛两百匹,并将他晋升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负责辅佐太子。唐太宗的宽容与气量,确实令人钦佩。
然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威名,究竟有多少人能记得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的忠臣呢?魏征、房玄龄等人凭借显赫的职位和名声,或许还能为后人所知,但像张玄素这样的重要人物,却几乎鲜为人知。实际上,历史的评判往往是从“马后炮”的视角出发,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太宗若真做出了修建乾元殿的决定,不能说比隋炀帝还要昏庸,但至少也会被视为一项劳民伤财的决策。如果没有像张玄素这样敢于进谏的忠臣,唐太宗的决策可能会更多带有“糊涂事”的影子。也正因为有这些聪明、果敢的大臣的辅佐,才让唐太宗逐渐发展成一位英明的帝王,能够与“秦皇汉武”同列。
纵观唐太宗的统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自身的智慧和气度,更有那些默默为国家和百姓出谋划策的忠臣们。在我看来,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众人称道的“明君”,绝非仅仅依靠他个人的才干,而是他背后有一群像张玄素这样的贤臣。正是这些忠臣们的支持与直言,成就了唐太宗的辉煌。如果没有他们的忠诚与勇气,或许唐太宗也不会如我们今天所知那样,成为历史上的一代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