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无疑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引领清兵入关,最终导致了大清王朝的建立。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吴三桂是“为红颜冲冠一怒”,也有人将其比作楚国的申包胥,认为他是为了报效明朝、报君父之恩,更多的则认为他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但无论如何,大家普遍认为,吴三桂在此事件中有着极强的个人意志和自主决策。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命运往往微不足道,即便像吴三桂这样权力滔天的大人物,有时也会被客观环境所左右,被时代的浪潮推着走。
吴三桂确实手握强兵,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决定了当时的天下格局。然而,即使是如此身居高位的他,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大势。在辽东,吴三桂虽然是总兵,拥有不小的军权,但他并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在山海关的统治结构中,还有辽东总督王永吉和辽东巡抚黎玉田,他们的官职虽然比吴三桂高,尽管实际权力可能不如吴三桂,但也足以限制吴三桂的行动自由,说明吴三桂并不是无所不能。
在崇祯十七年三月,面对李自成逼近的局势,崇祯皇帝紧急召集大将进京勤王,封吴三桂等人为伯爵。然而,这时唐通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左良玉和黄得功等人也因战败失去了斗志,根本不敢响应皇帝的号召,形势越来越严峻。就在这时,崇祯皇帝决定依赖辽东总督王永吉调动关外的军队,然而他首先想到的却是王永吉,而非实际控制辽东兵力的吴三桂。
到四月十九日,王永吉率领的先头部队距离京师还有数百里,然而李自成的军队已突破了京师的防线,崇祯皇帝也已吊死在煤山。王永吉接到消息后立刻撤军,但途中却与吴三桂的主力部队相遇。29日,吴三桂从突围而出的家将海山处得知,崇祯皇帝已经自杀,权贵们纷纷叛变,而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在京师进行“追赃助饷”,甚至连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遭到拷打,家产被掠夺,陈圆圆也在此时被夺走。
吴三桂对这种屈辱感到愤怒,誓言为崇祯皇帝复仇。在四月初一,留守山海关的辽东巡抚黎玉田向吴三桂和王永吉传来消息,称清军已开始南下进军山海关。为了应对这一局势,王永吉与吴三桂决定迅速返回山海关,商讨接下来的行动。在山海关,经过一夜商议,王永吉决定联络南明的史可法,试图通过南北夹击的方式收复京师。
然而,李自成派来招降的唐通等人也在这一天赶到了山海关。王永吉和吴三桂再次进行紧急商议,最后决定继续忠诚于明朝,按原计划南下与史可法联手。但黎玉田却背叛了他们,他私自投降李自成,并将山海关的情况报告给了李自成,最终促使李自成决定亲自进攻山海关。
王永吉与吴三桂虽有疑虑,但他们深知投降李自成将意味着名节尽毁,史书上必定留下“二臣”的骂名。而且,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也让他们和整个官绅阶层对立,因此他们试图尽量避免投降。然而,大顺军已经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山海关仅凭几万辽东军已无法抵挡,于是军将童达行提出向清军借兵以为崇祯复仇。王永吉和吴三桂明白,若此举成功,他们将成为复兴大明的英雄,但若失败,他们也将成为历史的弃儿。
吴三桂对此产生了动摇,最终向王永吉请教。王永吉深知事态严重,尽管他也接到京师官绅遭虐待的报告,但始终未下决心,直到四月十日,清军南下的消息终于传来,才同意采取童达行的建议。王永吉暗中耍了一个心机,只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请兵,表示希望清军绕过山海关,通过长城西侧与守军夹击大顺军。同时,王永吉还向关内发布檄文,宣称吴三桂将带领辽东军帮助明朝复兴。此时的清朝非常重视吴三桂这个有兵权的总兵,因此很快接受了这一请求。
然而,在四月十七日,当王永吉得知清军仍在进军山海关时,感到不寒而栗,他终于意识到,清军的目标并非复兴明朝,而是想要征服整个中原。为了避免背负千古骂名,王永吉决定亲自南下督促史可法北上,并将所有责任推给吴三桂。而吴三桂此时已经无路可退,他既不愿放弃手中的兵权,又无法与清军对抗,最终在山海关前屈服,投降了清朝,成为了“平西王”,并为此留下了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