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在横扫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曾多次尝试征服越南,这段历史却意外地频遭挫折。公元1257年,元朝的统帅兀良合台率领大军进攻越南,迅速占领了安南的都城。然而,面对越南的特殊气候,蒙古军不得不做出撤退的决定。接下来,1284年,元朝再次派遣镇南王脱欢,带着庞大的五十万大军南下征讨越南,结果在咸子关遭遇越南军队的抵抗,不禁退却。究竟越南人是如何在两次战役中成功击退蒙古军的呢?
当时的越南名为安南,正与北边的宋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蒙古帝国在消灭金朝后,急于向南进攻南宋,然而安南与南宋结成了同盟,甚至不遗余力地向南宋传递重要情报。这让蒙古感到后院起火,于是决定先将安南控制在手。在1257年,蒙古军队发起了针对安南的军事行动,然而安南国王陈日煚拒绝投降,结果蒙古军攻占城市后实施了屠城。经过谈判,安南后来同意三年向蒙古进贡一次,蒙古军才撤回了兵力。
然而,元朝对安南的控制并不满足,1284年,他们借机要求安南交出王子作为人质,并派出千人护送一位假冒的国王回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南方面杀掉了这位假国王,激怒了元朝,导致其决定出兵报复。这一次,元军分为六路进攻,初期虽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将安南国王陈日烜逼到了海边,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遭遇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越南多山的地形限制了骑兵的使用,加之酷热的天气让许多士兵生病,最终元军只能选择撤回。
越南在军事上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可动员的军队超过百万,平时则保持约20万常备军。尽管元朝声称其兵力达到50万,但实际上,他们的军队在远程补给上遭遇到困难。越南军队则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设下埋伏,例如咸子关地段狭窄,使得蒙古骑兵的优势无法得以发挥,反而使得战局愈加被动。
元朝撤退后,越南自夸取得了高昂的胜利,但元朝的官方解释则归咎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实际上,两国各有其说法,元军虽被迫撤退,但越南的首都依然未落入敌手。而越南的历史记载多有夸大,元朝的解释则显得较为权威,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两者间的折中。南宋的记载表明,初战时越南确实遭受了较大损失,后期则因兵力众多才拖住了元军。
自那以后,蒙古人再未对越南进行大规模的攻打,或许他们意识到了征服这样一个小国并不值得。越南依靠全民动员、了解地形,通过团结一致的努力,竟然成功抵御了当时的世界强国。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小国在团结合作下的巨大潜力,也为蒙古的扩张计划正在划上了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如今,越南的首都河内仍然保留着抗击元朝的历史遗迹,当地居民传说着,祖先们用竹矛和火攻成功击退了凶猛的蒙古骑兵。历史书对于这些事件的记录虽繁复,但其真谛却透出简单的道理:战争的胜负不仅与兵力多少相关,也与天时地利息息相关。蒙古帝国纵然实力强大,却在越南的土地上遭遇了“水土不服”,最终只能无奈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