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曹仁激烈交战时,曹操眼神一瞥,向孙权示意,孙权瞬间明白了曹操的意图。经过与得力助手吕蒙的商议,孙权决定将目标锁定在关羽的根据地——南郡。吕蒙,虽然在战略水平上无法与周瑜、鲁肃等前任东吴大都督相比,但他的军事才能在实际作战中却有独特之处,尤其擅长通过巧妙的手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在偷袭南郡时,吕蒙再次发挥了这种“以小博大”的策略。
当吕蒙成功占领南郡后,他并没有采取曹操在徐州的屠城做法,而是采取了极为不同的策略——“以德服人”。他亲自走访每一户百姓,和他们亲切交流,表达关心。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他不惜投入大量资源,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王大婶家因经济困顿,吕蒙马上送上了急需的金钱;李大爷因病卧床,吕蒙则主动为其请来最好的郎中。总之,吕蒙的行为堪称是“活雷锋”,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然而,吕蒙手下的某个士兵在百姓家中拿了一顶斗笠作为防护罩,用来遮掩自己的铠甲。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举动,但吕蒙却异常重视,认为这侵犯了军中的“不得侵犯百姓秋毫”的规章。于是,他果断命令将这名士兵斩首,并公开示众。这一举动虽让人觉得过于严苛,却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三国志》记载,这一事件让吕蒙的军中纪律更为严明,士气得到极大震动,百姓也因此对吕蒙产生了极高的敬意。吕蒙处理这一事件的情感也异常复杂,史书上记载他为此痛哭流涕。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士兵的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斗笠一事,而是吕蒙为收买南郡百姓的心,精心设计的政治手段。这种手段与西汉刘邦的“约法三章”如出一辙。历史反复证明,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地拉拢人心,稳定政权。吕蒙通过展现自己的“仁爱”,使得南郡的百姓不仅没有敌意,反而产生了对东吴的归属感。吕蒙深知,赢得百姓的支持远比仅仅打败敌军更为重要。
然而,吕蒙的深思熟虑的举措并非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满足。他通过有意安排使百姓与前线的士兵产生联系,让士兵们感到他们的家属生活安定,且被精心照顾。这一策略很快就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南郡的百姓纷纷开始为东吴效力,不仅自己心生归属感,也通过信件和口口相传,促使前线士兵开始怀疑自己的忠诚,产生动摇。
看到这一切的关羽,作为统帅,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为了防止部队的士气进一步动摇,关羽本应立刻采取行动,加强对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击吕蒙的阴谋,提醒士兵们吕蒙的种种狡诈手段,并激发他们的复仇情绪。关羽可以通过强化集体主义意识,来巩固队伍的团结,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夸张的言辞,借助“吕蒙吃小孩”或“吕蒙夜夜为新郎”等谎言来激发士兵的愤怒,提升全军的凝聚力。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关羽竟然在关键时刻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让军中的自由思潮蔓延,未能及时控制部队的思想波动。
最终,吕蒙的策略成功地瓦解了关羽军的战斗力。部队士气的崩溃导致许多士兵在麦城撤退过程中纷纷选择投降,关羽不得不面对自己命运的转折。即便他威猛如虎,在没有了忠诚的部队支持时,也不过是“平阳的孤虎”,最终以惨败收场,身首异处。吕蒙的计谋最终得以实现,而关羽的失败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