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进攻北京时,明朝的崇祯帝竟然未能在危机时刻召唤能够与敌军抗衡的军队,最终以悲惨的上吊结局收场。这场未能成功的北京保卫战,与两百年前的历史相比,显得更为惨淡。回顾1449年,明朝名将于谦所率的勤王军队成功地击溃了入侵的瓦剌大军。而到了崇祯时代,兵临城下时,他是否曾考虑下旨召集勤王之师呢?难道在这关键的时刻,明朝就没有任何可动用的军队了吗?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回顾历史,探寻其中的真相。
崇祯帝去世后不久,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被称为弘光帝。新皇的支持势力庞大,接近五十万的军队,主要由江北四镇和武昌的左良玉组成,声势浩大。然而就在1645年6月,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却选择了向清军投降,这支明军不仅人数庞大,足足有二十三万之众,而且这一投降行为引发了巨大的战局变动。紧接着,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也带领十万大军倒戈投向了清朝。然而奇怪的是,崇祯在两面受到夹击的危急时刻,这些本可调动的军队为何未能出手相助呢?我们可以分别来看待。
说到刘泽清,曾经崇祯皇帝下旨命令他及时进京勤王,但刘泽清却态度暧昧,假装受伤以延迟前往,这种推延直至崇祯殉国,显然他已经心中有数,无心勤王,最终选择了逃到江苏的淮安一带,毫无忠诚可言。
再来看江北四镇中的另一位将领高杰,原本是李自成阵营的一员,但为何会选择投降于明朝呢?这背后的原因实在是颇具讽刺意味。他与李自成的小妾私通,为了避免受到连累,选择投降明朝。如此缺乏勇气的人,甚至在李自成攻城之前就早早逃往山东,显然对战斗没有丝毫的期望。
其他两镇的情况更为糟糕,力量较弱的他们不仅没有展现出勤王的勇气,也未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时,仅有的左良玉依然保持着相对强大的兵力。左良玉于崇祯的统治时期崛起,曾打败张献忠,力求扩张自己的势力。面对上级的命令,他总是设法拖延。崇祯令其前往勤王,左良玉竟然自作主张制订了一份详细的进军计划,呈送到北京等待批准,然而纸文还未批复,崇祯便已先行自尽,造成左良玉最终选择藏匿于武昌,避开李自成的锋芒。
综上所述,左良玉以及江北四镇作为明朝最后和最强的军事力量,竟然在关键时刻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了依靠,注定了明朝的命运走向灭亡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