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晁盖的出场其实并不算耀眼。他是晁保正,宋代地方的“小领导”,手里没有兵权,也没有大官帽子,偏偏因为劫了生辰纲,一夜之间成了通缉犯。按原著写法,当官府来捉拿时,他居然还一脸迷糊:“却是走哪里去好?”要不是吴用急智,把他往梁山一带,恐怕他那时就要被拿下了。
晁盖到了梁山,凭借“保正”的身份和兄弟义气,很快当了第二任寨主,算是梁山的“创业元老”。但他和后来的宋江完全不同。晁盖的管理理念,说白了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穿绸缎衣裳”。这种江湖义气确实让兄弟们舒坦,可问题是:这种做法能不能撑得住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组织”?
晁盖的局限
晁盖的性格直率,有豪气,但也带着莽撞。他重视兄弟情,却缺乏谋划未来的格局。比如劫生辰纲这件大事,他自己并没有长远计划,事成之后只想着“坐家等风声”,这就很说明问题。
《水浒传》中多次写他作战勇猛,但指挥才能有限,更多时候是依靠吴用出谋划策。换句话说,晁盖是一个“带头冲锋的老大哥”,却不是一个能稳坐后方、排兵布阵的统帅。
这也解释了一个细节:他虽然是梁山的首领,但很多将领心底里真正服气的,还是后来的宋江。就连吴用,最终也倒向宋江,成了“智多星公明哥哥”的左膀右臂。
宋江的长处
和晁盖比起来,宋江的优势在于人格魅力和政治眼光。他懂得施财买人心,懂得和各路英雄打交道,也懂得和朝廷周旋。他的手下几乎人人都能得到照顾,哪怕是后来上山的人物,也能得到一口饭吃、一份面子。
更关键的是,宋江知道梁山不能永远“黑吃黑”。梁山的兄弟吃喝拉撒都需要钱粮,人马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迟早要面对朝廷大军的围剿。于是,宋江谋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招安”。虽然这个选择最后让梁山元气大伤,但至少是一条生路——而晁盖,是根本不会往这条路上想的。
如果晁盖没死,会怎样?
这是很多读者爱设想的“平行历史”:假如晁盖没死,宋江就上不了位,梁山或许会走另一条道路。
但仔细一想,这种设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首先,晁盖的管理方式适合“小作坊”,不适合“大企业”。梁山刚有几十人、上百人的时候,他的“大碗喝酒”很合适。但当梁山人马过万,后勤、分工、对外关系全都要精细运转,他显然力有未逮。
其次,晁盖对外缺乏政治远见。他对朝廷的态度,说到底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更深层的战略谋划。而这意味着,一旦宋江不在,他可能会把梁山带上和官军硬拼的绝路。
最后,历史给了宋江舞台,却未必会给晁盖。即便他活着,也只会让梁山更快耗尽力量,被朝廷剿灭。要知道,宋江已经尽可能动用了所有资源——智谋、义气、人脉、战斗力,结果还是难逃败局。晁盖要比宋江差一截,又能翻起什么浪呢?
影响大宋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会。
即使晁盖活着,梁山也难以改变大宋的整体格局。北方金兵虎视眈眈,朝廷自身内忧外患。梁山不过是一个地方武装,顶多能扰乱一隅,却无法撼动根基。
晁盖再多活几年,梁山或许会延迟“招安”的过程,或许会多几场火并,但最终结局依旧是消耗殆尽,或者被更早覆灭。
晁盖之死,并不是梁山命运的转折,而只是一个过程中的注脚。真正决定梁山兴衰的,是它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草莽出身,无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