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系列第六篇:从曾国藩的为官历程解读其家书
曾国藩,一位因廉洁自律和治国理政著称的清朝官员,他的为官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在他刚入朝为官的第二年,他竟然托人送银子回老家,这笔银子从何而来?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在他给父母的家书中有着详细的解释。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七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离京,男向渠借钱四十千付至家用。渠允于到湘乡时,送银廿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男家,且言万不致误。男订待渠到京日偿还其银,若到家中,不必还他。”
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国藩的同乡心斋兄在八月十六日离开京城,曾国藩向他借了四十千钱,并把这笔钱交给家里使用。心斋兄还承诺等到湘乡后,再寄送二十八两银子,通过勤七叔转交给曾家的信托,并表示此事绝不会误。曾国藩则计划等心斋兄回京后再偿还这笔银子。如果心斋兄回到家里,则不必还款。
从这段家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曾国藩托心斋兄送回的银子,实际上是向他借的,而不是赠送的。这时,曾国藩刚刚步入官场,身为翰林院的一名从七品检讨,俸禄微薄,每年仅得三十三两银子,且家中妻儿和九弟曾国荃都已被接至京城,生活开销大,因此,曾国藩常常依赖借款度日,直到后来成为两江总督,才得以偿还所有的债务。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筹集这笔银子来偿还债务的呢?了解这背后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曾国藩家书》的深意。
在曾国藩京城为官的初期,借钱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向朋友借,二是向钱庄借。曾国藩虽然崇尚廉洁,但并不排斥借款。实际上,他不愿意欠朋友人情债,常常选择向钱庄借款。在清朝,京城的钱庄通常不愿意将银子借给外地人,尤其是那些官职低微、未来不明且收入有限的外地官员,除非有当地人担保,钱庄才会放款。
既然如此,为什么钱庄愿意借银子给曾国藩呢?原因有二:
首先,曾国藩是翰林。清朝选拔官员时,特别看重翰林出身,许多高官、大员都出自翰林,因此,翰林出身的官员被钱庄视作优质资源,借款自然更为容易。
其次,曾国藩当时虽然仅是一个低级官员,但他极有可能升迁到外地任职。清朝官场腐败且黑暗,许多低级官员入京后都希望通过调任外地获取丰厚的收入,曾国藩的前途,尤其是在地方任职的可能性,让钱庄看好他,认为借款将来可以得到丰厚回报。
然而,曾国藩不是那些为了利益而肆意借债的官员,他清楚借贷的后果,并且懂得节制,因此,他从不轻易违背承诺或从钱庄借贷不当。他始终保持着对责任的敬畏,而这也从他在家书中对债务的明确承诺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曾国藩获得资金的方式主要通过向他人借款,尤其是借自钱庄,而他对于借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谨慎与节制。从他的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曾国藩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和官职,对于更好地解读《曾国藩家书》至关重要。只有透彻了解曾国藩的为官历程,才能更好地领悟他在家书中传达的处世智慧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