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内忧指的是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外患则是后金(即满清)的崛起。可以说,农民起义将明朝的根基摧毁得支离破碎,而后金则像蚕食者一样,逐渐耗尽了明朝的精力和力量。
自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在东北的势力已经难以抑制。无论明朝派遣何种将领,努尔哈赤的扩张势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后金的崛起,使得明朝末期陷入了关于辽东战略的激烈争论。许多当时的杰出战略家都参与了这场论战,但最终的结论始终没有一致意见。
其中,熊廷弼和王在晋提出的战略是主动放弃辽东,集中力量固守山海关。王在晋亲自考察山海关,发现该地防御存在漏洞,便亲自监督修缮,使得山海关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关”,堪称雄关铁索。然而,王在晋的意见与孙承宗、袁崇焕的策略发生了激烈冲突,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坚守辽东,结果王在晋因不合时宜的政策被罢职。
熊廷弼的战略与王在晋类似,他也认为应放弃部分辽东领土,收缩防线,联合蒙古和朝鲜,共同消耗后金的力量。然而,熊廷弼同样面临明朝内部严重的党争困扰。与他同事的王化贞坚持主动出击,寻求与后金决战。最终,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广宁一战中惨败,熊廷弼被革职问罪,遭遇了极为悲惨的结局,他的家族被满门抄斩,而他本人也被处决,死得极为惨烈。
随着熊廷弼的死,放弃辽东的策略被彻底搁置,而坚持主动防御的派系逐渐占据上风。以孙承宗、袁崇焕为代表的防御派认为,辽东应由辽人来守,明朝应在辽东的战略节点修建城堡,采用碉堡合围的战术,逼迫后金屈服。这种战略看似有进取心,符合“寸土必争”的政策,然而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个战略方案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是资金短缺。明朝末年,由于税收困难、王公贵族和地主士绅占据大量土地而不交税,普通百姓则被迫交纳“三饷”,导致大量平民破产,最终走上造反的道路。正是这些贫困百姓的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亡。而孙承宗和袁崇焕所提出的防线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明朝已无法承担这种巨额开支,修筑的关宁防线在防御后金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国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无法与后金相抗衡。明朝军队的结构已经腐朽,卫所制度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兵员大多是依靠将领私人势力维持的小兵团,这种军队的战斗力,无法与后金日渐成熟、训练有素的八旗军相抗衡。尽管修筑了大量城堡和防线,但没有强大的野战能力,这些防御工事实际上只是摆设,既无法有效防守,也无法对后金展开反击。
最后,明朝辽东的军事力量已被内部分裂所削弱。辽东的将领们为了个人利益,长期“养寇自重”,成为地方军阀,严重腐化。而袁崇焕虽然获得朝廷大量资助,修筑了防线,但这些城堡并未能真正阻止后金的入侵。明朝最后的防线反而成了后金入侵的突破口,辽东将领纷纷投降,成为满清的先锋,导致了明朝的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