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辽史本纪·第九》
即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宋辽之间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回顾历史,我们会忍不住对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之战发出轻笑。那时,他挥兵北上,意图一举收复已经丢失了百年的燕云十六州,然而结果却因辽军的援军而失败。最终,宋太宗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在辽军的逼迫下慌忙逃跑,骑着驴车逃入涿州。这个历史事件,甚至让后人给赵光义取了个现代的称号——“高粱河车神”,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纵使高天之上烈日当空,波涛汹涌的海浪也依循着自然规律起伏变幻。赵光义虽是帝王,但毕竟也是一个凡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子”。他的失败,虽然具有历史背景和局势因素,但也暴露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局限。
在高粱河一败之后,赵光义凭借着多年随兄长赵匡义征战的经验,很快意识到辽军可能会趁胜追击,并有可能越过边境向南扩张。鉴于此,他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军备和人事调整,以防辽军南下。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宋史·列传·卷三十》
公元979年七月,赵光义派遣河阳节度使崔彦进驻守关南,任命都钤辖刘廷翰和钤辖李汉琼等人防守其他要地。尽管赵光义在防守时给各地将领下发了详细的阵图并命令按图布阵,声称这是“平戎万全阵”,然而这种理论上的战略安排,却在实际战场中暴露了严重的缺陷。
果然,辽国为了报复宋军在燕京围城的失败,迅速集结了大军,准备南下进攻。辽景宗耶律贤果命令分兵两路,西路由耶律善补率领,东路则由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带领。八万辽军从燕京出发,兵锋直指镇州。
幸运的是,宋军在预料到辽军进攻后,提前布防。当辽军于九月三十日抵达满城西(今河北保定附近)时,宋军的刘廷翰已经在徐河(今河北满城北)列阵,而崔彦进也从关南出发,与辽军形成夹击之势。与此同时,李汉琼、崔翰等人也纷纷撤离原定驻地,在满城附近汇合,准备迎战。
然而,赵光义所设计的阵图却让士兵们倍感困惑。士兵们依照阵图排列,阵型分散而疏松,这让他们面对辽国骑兵时无比脆弱。正因为如此,士兵们产生了极大的疑虑与恐惧,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
幸好,赵延进并不是一个死板的指挥官。他在高处观察战场,迅速发现了阵型的缺陷。在权衡之后,他与李继隆等人决定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要求主将刘廷翰调整阵型。赵延进的果敢和智慧,使得宋军在险境中得以扭转局势。
面对辽军,宋军并没有急于与之决战,而是采取了诈降的策略,试图诱使辽军放松戒备。不料,辽国的韩匡嗣轻信了宋军的投降信号,在没有得到名将耶律休哥的正确建议时,放松了警惕。宋军抓住机会发动突然袭击,辽军未及反应便陷入了混乱,最终大败。
在辽军溃败之际,韩匡嗣企图突围,向西逃窜,却被提前埋伏在后方的崔彦进伏击,损失惨重。宋军乘胜追击,斩杀辽兵万余,战马也多达数千匹。最终,耶律休哥率领残余军队重新排阵迎敌,但宋军见好就收,没有继续追击,及时撤退。
与高粱河之战相似,满城之战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其中不乏由于指挥失误和战术变动而导致的戏剧性变化。宋军虽获胜,但也显示了上层指挥者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与决策失误,最终战役在仓促之间画上了句号。
这场胜利,虽然大快人心,却也留下了不少历史的疑问和反思。而高粱河、满城等战役,依旧被后人提起,成为了古今战争中不可忽视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