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精于权术(二)
高宗在位初期,首先任用抗金派的李纲为宰相,并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积极组织军民抗金,试图扭转当时的困局。然而,高宗并不像外界所期望的那样坚定抗敌,他继承了其父徽帝及其兄钦帝的优柔寡断性格,面对金军的压力,始终处于畏惧和犹豫之中。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选择了以妥协和求和为主的策略。很快,他便罢免了李纲,转而任用投降派的黄潜善与汪伯彦,决定将宋朝的防线从黄河一线撤至淮河、汉水、长江一线。这一调整使得金兵得以分兵三路,迅速突破了黄河防线,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占领了秦州至青州一带的广阔领土。高宗不仅放弃了抗金战略,还一度拒绝张浚提出的“以建康为都,逐步恢复中原”的建议,最终选择南逃定都临安。东京留守宗泽曾多次劝说他北上迎击金军,但高宗却沉迷于偏安一隅,不愿亲自出战。
在金军不断逼近的压力下,高宗数次逃亡,历经艰险。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八年,他辗转躲避金兵,甚至有一次他逃至温州沿海,在海上漂泊,直到金兵不习惯海战而撤退,他才悄然返回杭州。
赵构即位后,利用精巧的权谋手段维系着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他编造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力图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传说中,高宗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击,眼看陷入绝境,突然有忠臣李马舍命背负他渡河逃命。为了遮掩真相,赵构下令杀死李马,并捏造了自己“泥马渡康王”的奇遇,以此宣扬天命。另有一则版本声称,赵构在梦中得神启,突然出现的马使他得以逃脱,并以此故事为自己建立了“神授”的形象。后来,赵构甚至将这段故事传至朝堂,期望以此增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
除了塑造神话,赵构还巧妙地通过一系列手段笼络人心。他担任大元帅时,常常与部属和宗亲保持密切联系,写信给他们以激励士气,并以“中兴之责”自勉。同时,他通过大元帅府向各州县发文,要求他们不听信伪赦,反而要奖励王室并善待百姓。这一系列行为其实是在为自己日后即位时,能够顺利进行大赦而打下基础。
赵构还频繁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他在《受天命登基之册文》中明确表示,自己是承天命而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恢复宋朝的江山,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文中写道:“臣构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总六师,冀清京邑,复两宫,宜以神器属于臣构。”这段文字通过强调“人心思宋”,向大众证明了自己顺应天命的合理性。
然而,高宗的地位并非稳固无忧,尤其是在面对宗室威胁时。尽管他的皇位名义上稳固,但因为其继位过程并不完全合法,他始终对潜在的威胁心存忌惮。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宗室人物,如赵叔向和赵榛等,始终让高宗感到威胁。曾有一次,赵叔向在靖康和建炎年间,试图通过召集兵力来反抗高宗,并一度不愿将兵权交给朝廷。尽管最终赵叔向归朝,仍未能消除高宗的疑虑,他甚至派人暗中监视,最后通过告发而将赵叔向置于死地。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信王赵榛身上。信王曾联合河北的忠义人士起义,试图挑战高宗的统治。高宗虽然表面上给予信王一定的官职,但其实一直在暗中监视他的动向,并对其行为始终心存疑虑,直至信王失败。
高宗的统治虽然表面风光,但始终笼罩在疑虑与权谋的阴影中。他凭借巧妙的权术和一系列政治手段,维持着自己统治的稳定,但也始终防备着来自身边亲近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