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命运。曾经,蜀汉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等,武有关羽、张飞等五虎将,整个政权一度强盛。然而,随着关羽的死亡,蜀汉开始走向衰退。那么,蜀汉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后期人才的断层呢?
我们知道,蜀地有许多杰出人才,刘备手握巴蜀大地,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挖掘和培养更多的人才?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刘备一直自认为是汉室正统,挂着“光复汉室”的旗号。按理来说,在曹丕篡位之后,很多忠心于汉朝的人才应当纷纷投奔刘备,一同推翻曹魏的统治,才是合乎逻辑的事情。然而,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刘备的身份背景来理解这一现象。刘备虽然自称是汉室正统,但毕竟他是外来者,且是通过强行夺取刘璋的蜀地而建立自己的政权。若他过度依赖和使用当地的人才,可能会引起民心的动荡,影响其统治的根基。在这种背景下,他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招揽大量忠诚于汉朝的人才。那么,为什么曹丕篡汉后,这些忠臣没有选择来投奔刘备呢?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荆州的丧失,蜀汉的整体实力大幅下降。此时,曹魏已经是三国中最强的势力,一部分忠诚汉朝的人才或许出于现实考虑,选择先观望,等待时机。这种心理变化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曹丕篡汉与刘备的夷陵之战之间,时间较短。曹丕篡位的年份是220年,而刘备则在221年称帝,随即发动夷陵之战。然而,这场战役以惨败告终,刘备只能无奈撤退,这对于许多潜在的投奔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毕竟,谁愿意跟随一位已经失败的领袖呢?
然而,也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忠诚与信仰超越了胜负、力量的差距。可是,为什么这些人也没有投奔刘备呢?答案可能在刘备自己身上,尤其是他所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错杀了雍茂。
雍茂是蜀汉的官员,担任主薄,类似于曹操身边的杨修。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雍茂当时并非完全支持刘备称帝。事实上,刘备在221年开始准备称帝,而雍茂与刘巴等人认为,时机并不成熟。刘巴和雍茂认为,刘备如果在此时称帝,可能会导致蜀汉在天下三分的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他们劝说刘备推迟称帝,待时而动。
然而,刘备固执己见,决心称帝,不顾刘巴与雍茂的忠告。尽管刘巴的影响力巨大,刘备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最终杀掉了雍茂。雍茂的死,对于蜀汉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失误。他原本是一个忠诚的官员,在推动蜀汉政权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刘备杀掉他,实际上关闭了吸引其他人才的途径。
雍茂之死,在三国之间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原本想要效力于刘备的士人,听闻这一消息后纷纷打消了投奔蜀汉的念头。于是,蜀汉不仅未能有效地挖掘巴蜀本地人才,外地的士人也被吓退,导致了蜀汉人才的极度匮乏,尤其是在后期。这也解释了为何蜀汉最终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困境。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并不是诸葛亮的过错。诸葛亮虽然为蜀汉呕心沥血,但刘备不仅错失了外来人才的支持,还在夷陵之战中丧失了大量蜀汉可用之才,导致蜀汉的政权逐渐失去稳定性,最终走向崩溃。即使诸葛亮继位后,他也无力回天,最终只能尽力维持蜀汉的局面,却未能阻止其最终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