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国际象棋项目决赛的棋盘前,侯逸凡的每一步落子都带着沉稳的力量。当最终赢得胜利,这位手握四届女子世界冠军、保持女子等级分世界第一的“棋后”,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这是她第二次站上全运会赛场,也是首次代表东道主广东队参赛,“在家乡作战的感觉,让一切都更顺了些。”
赛后,侯逸凡与记者聊起这场比赛的细节:从对标亚运会的赛事规格,到赛场上新旧棋手的碰撞;从北大教师与棋手的身份平衡,到对国际象棋未来的长远思考。棋盘之外,她的话语里藏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担当。
主场:天时地利之外,是“最高规格”的赛事温度
“这次能夺冠,真是集了天时、地利、人和。”侯逸凡提起主场作战的感受,语气里满是认同。她与深圳的缘分早已埋下——此前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多年,今年更是正式注册在深圳,“站在赛场上,就像在自己家门口比赛,熟悉的环境让心态更稳”。
这份“稳”,也来自赛事本身的专业与用心。“从下榻的酒店到赛场布置,再到休息区的安排、赛事流程的规范,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最高规格’的诚意。”作为国际特级大师,她参加过无数国际赛事,但这次全运会的氛围仍让她印象深刻,“无论是作为棋手,还是国象领域的从业者,能参与这样的比赛,真的很开心”。
这种“开心”,不只于个人成绩,更源于对赛事价值的认可。在她看来,高规格的赛事不仅是对棋手的尊重,更是对国际象棋项目的加持,“它让更多人看到,国象在国内有这样专业的平台,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项运动”。
棋盘:新旧对手同场,碰撞出项目的“活力火花”
聊起赛场上的对手,侯逸凡的话多了几分欣慰。与上一届全运会不同,本届赛事取消了年龄限制,女子组决赛赛场出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都是十几岁的小女孩,看着她们下棋,特别高兴。”
在她眼中,这些新生代棋手身上藏着国象的未来。“从她们的招法能看出来,平时下了很多功夫,对棋的热爱特别纯粹。”侯逸凡记得,有一盘棋与年轻棋手对弈,对方虽然经验稍浅,但思路灵活,“这种高水平赛事对她们来说是最好的锻炼,能让她们更快成长。”
除了新生代,赛场上还有不少“老对手”——国内排名前几的女棋手悉数参赛,她们中多数跻身世界前十。“虽然是国内赛事,但水平相当于国际高水平女子赛事。”侯逸凡笑着说,与熟悉的对手过招,既有竞技的紧张感,也有惺惺相惜的默契,“大家都重视全运会,愿意拿出最好的状态,这种氛围特别好。”
在她看来,新旧棋手同场竞技,正是国象项目活力的体现:“老棋手能带动水平,年轻棋手能带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平衡:从北大讲台到棋盘,以“合适的定位”守护热爱
如今的侯逸凡,有两个重要身份: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以及依然活跃在赛场的棋手。如何平衡工作与赛事,是她常被问到的问题。
“其实没有特别的秘诀,就是琢磨当下的优先级。”侯逸凡坦言,因为工作繁忙,她无法像职业运动员那样进行系统训练,这次备赛主要靠“以赛代练”——通过联赛、快棋赛等保持竞技状态。“还要感谢广东队的李世龙教练,赛前和比赛期间,他帮了我很多,让我能更专注于比赛。”
在她看来,平衡的关键在于“不追求完美”。“早些年上学时,要平衡学业和比赛;现在工作了,要平衡教学和下棋。”侯逸凡说,她会根据不同阶段的身份调整侧重点,“把目标放在能触达的位置,反而能更投入地做好每一件事。”
这种“投入”,也延伸到了对学生的影响。作为老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参赛经历,向学生传递“拼搏精神”:“竞技体育离不开奋斗,不管是我,还是赛场上的前辈棋手,都在尽全力下好每一盘棋。”她还记得,曾看河北队与山东队的团体赛,两位师兄张梦祥、卜祥志的对决格外激烈,“那种不放弃的劲头,就是最该传递的东西。”
同时,她也希望学生们能“享受过程”:“比赛不只是为了结果,更重要的是从中收获思维方式、认知提升,这才是长远的财富。”
谈及十五运会对国象的影响,侯逸凡从短期和长期做了分析:短期来看,能推动深圳乃至广东的国象普及,也给专业棋手提供了重要的赛事平台;长期来看,全运会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综合性赛事,能完善国象的发展体系——“既有顶层的高水平赛事,也有中间的专业赛事、基层的少儿推广,这样项目才能走得远。”
采访接近尾声时,侯逸凡望向赛场,那里还有年轻棋手在复盘棋局。“国象是我的热爱,也是我想一直守护的事业。”她说,无论是在北大讲台,还是在赛场棋盘,她都希望能为这项运动多做一点事——就像她每一步落子那样,坚定而有力量。
文 | 记者 宋王群
图 | 记者 王磊
视频 | 记者 颜业宏 李艺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