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廉颇、李牧、白起和王翦被并列为四大名将,四人都在各自的国度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众多战国诸侯中,赵国与秦国被认为是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且这两国的将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廉颇,赵国的名将,凭借无畏的勇气而闻名。他的军事生涯跨越了赵王的三代统治,几乎打遍周边诸侯。廉颇曾深入齐国境内,成功攻占阳晋并多次击败魏军,屡次攻占诸如几邑、防陵、安阳等地。在几之战中,他成功地抵挡了秦军的进攻,虽损失惨重,却未能让秦军突破赵国防线。即便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力量大幅削弱的情况下,廉颇依然带领赵军重创燕军,俘虏了燕国的主将,甚至一度将燕国都城围困,差点让燕国灭国。然而,赵悼襄王登基后,由于权力斗争,试图用乐乘取代廉颇,甚至企图夺走廉颇的兵权。廉颇不甘受辱,公开与乐乘对抗,最终导致他无法在赵国立足,只得逃亡魏国。然而,魏国并未重用他,廉颇又辗转来到楚国,但在此未能再建战功,最终客死他乡。
李牧是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起初他是一名边防军官,专责防御匈奴的入侵。多年来,他凭借巧妙的战略,使赵国边境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成功消灭了匈奴数十万骑兵,匈奴在十余年内未敢侵犯赵国。在肥下之战中,李牧通过巧妙的布局,痛击了秦军,随后又在番吾之战中重创秦军。在邯郸保卫战中,李牧坚守邯郸城,始终未能被敌军攻破。即便是秦国名将王翦也不得不用反间计将李牧除掉,才能最终攻破赵国。李牧最终被赵王迁所陷害,失去了兵权,最终被暗杀,赵国在失去李牧后迅速衰亡,李牧成为赵国最后的支柱。
白起则是四大名将中最为著名的存在,也是秦国最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在伊阙之战中,白起通过巧妙的战术,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联合大军,斩杀了魏军主将。在随后的伐楚之战中,白起成功攻占了楚国的陪都和都城,楚国竟然在白起的进攻下丧失了首都。最为著名的还是长平之战,白起通过诱敌深入和围而聚歼的战术,成功将赵国40余万大军困于包围圈内,几乎全歼敌军,留下的仅是少数老弱兵员。白起一生指挥的战争中,累计消灭了近百万敌军,创下了无人能及的战绩。然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因提出直接攻打邯郸的建议未被秦王采纳而心生不满,最终与秦王产生了冲突。在多次拒绝出征后,秦王命令白起参战,白起以生病为由再三推辞,直至秦王在范雎的劝说下赐死了白起,一代名将竟死于自己人的手中。
王翦,作为秦国的名将,毫无疑问是秦国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国,其他诸侯国的灭亡几乎都与王翦及其子王贲的指挥有关。李牧之死也被认为与王翦通过反间计有着深刻的关系。那么,在这四位名将中,为什么只有王翦得以善终呢?
首先,王翦的情商极高,这是他能善终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对待上级还是对待下属,王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王翦无疑是最懂得为人处事的。廉颇因过于刚烈,违抗赵悼襄王的命令,最终导致自己被驱逐出赵国;白起因不满秦王的决策,在言辞上对秦王不敬,最终落得自杀的结局;李牧虽然在军事上具备高超的才能,但因缺乏足够的情商,在与赵王迁的关系处理上做得不够圆滑,最终被陷害致死。相比之下,王翦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贪财\"形象,减轻了秦王对自己的疑虑,这让他在危机中能够保持地位,最终善终。
其次,君主的态度也是关键因素。廉颇、李牧、白起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君主不善待人才。廉颇遇到的是昏庸的赵悼襄王,李牧遭遇了更为昏庸的赵王迁,而白起虽遇到秦昭襄王这位明君,但仍因自己的态度问题导致了悲剧。而王翦则遇到了秦始皇嬴政,嬴政虽然有一面冷酷无情,但他懂得用人,并且在处理功臣方面较为宽容。王翦通过展现自己的\"贪财\"性格,成功避免了秦王对其权力的过度猜忌,最终得以安度晚年。
王翦的成功不仅来源于他的军事才能,也与他高超的情商以及与秦始皇的良好关系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其他三位名将的结局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性格与君主关系的紧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