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尽管他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但并非高宗的亲生儿子。赵昚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经过了许多波折和考验。1132年,宋高宗在赵敷夭折后,不得不开始为继承人问题做准备。他决定将赵伯琮作为继承人之一,但这一决定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赵伯琮的成功与他的一位导师息息相关,这位老师不仅为他提供了学问上的指导,更是助力他走上了皇位的巅峰。
战胜“熊孩子”的初试
1129年,宋高宗的独子赵敷突然夭折,这一悲剧让宋高宗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焦虑之中。之后的几年里,他没有再生育任何子嗣。到了1132年,继承人的问题变得迫在眉睫。为了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宋高宗命令赵令畴去宗室寻找合适的人选,并且列出了几个挑选标准:第一,必须是宋太祖的后代;第二,必须是比他低一辈的子弟;第三,年龄不能过大。经过一番筛选,最终剩下了两个候选人,分别是赵伯琮和赵伯浩。
最初,宋高宗并未对两位候选人给予过多的关注。他简单地打算让胖男孩赵伯浩继续留在宫中,而将瘦男孩赵伯琮送回家。然而,宋高宗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亲自考察这两位孩子。为了进行这次考察,宋高宗安排两位孩子并排站立,这时宫中有一只猫走了过来。赵伯琮依旧端正地站着,没有动弹,而赵伯浩却突然踢了一脚那只猫。宋高宗看到这一幕,不禁愤怒地说道:“这只猫偶尔经过,何必急于踢它?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如何担负大任?”最终,宋高宗选择留下了赵伯琮,开始培养他作为未来的继承人。
遇到新对手的困境
赵伯琮成功战胜了“熊孩子”赵伯浩,获得了宫中的青睐,并更名为赵瑗。虽然他开始担任了一个虚职——贵州防御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事实上,赵伯琮在宫中的地位很快遇到了新的挑战。赵高宗决定将他交给张婕妤抚养,但没过多久,宫中的另一位妃子——吴才人提出了要抚养孩子的要求。于是,宋高宗便决定让另一个孩子赵伯玖进入宫中,由吴才人抚养。赵伯玖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宠爱,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伯琮的境遇越来越不利。
赵伯琮失去了他亲近的养母张婕妤,而赵伯玖的养母吴才人则被立为皇后,显然在宫中的影响力更大。此时,赵伯琮依然未能确立自己的地位。更糟糕的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特别宠爱赵伯玖。赵伯琮虽然有着比赵伯玖更为优异的品行,但由于背后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的处境一度变得非常不利。
听从老师的指导
在这种宫廷权力的博弈中,赵伯琮的命运似乎陷入了僵局。但正是他那位睿智的老师——史浩,给了他一次崭新的机会。史浩不仅学问高深,品德高尚,还是赵伯琮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宋高宗为了进一步观察两个候选人的表现,决定让他们分别完成一些任务。赵伯琮和赵伯玖分别被要求写《兰亭序》五百本,而赵伯琮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呈交了七百本。这一举动让宋高宗对他刮目相看,而赵伯玖则未能完成这项任务,甚至根本没有动笔。
此外,宋高宗还决定派遣宫女来服侍两位孩子。史浩对赵伯琮和赵伯玖进行了指导,并提醒他们要恭敬待人。赵伯琮听从了老师的教诲,礼貌待人,尊重宫女;而赵伯玖则对宫女态度冷漠,甚至与她们亲近。一个月后,宋高宗召回了这二十名宫女,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评估。通过这次观察,宋高宗最终决定,赵伯琮才是最适合成为皇帝的人选。
尽管宋高宗一生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但他在赵伯琮继位问题上的选择堪称一次明智的决策。赵伯琮最终继位为宋孝宗,成为了南宋的第二任皇帝。此时,他不仅凭借过人的品行和智慧脱颖而出,还得到了老师和宫中支持者的帮助,顺利走上了帝王之路。
总结
赵孝宗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一个复杂的宫廷环境中,赵伯琮通过他与老师史浩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逐步战胜了来自外界的种种挑战。他不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具备继承帝位的能力,而且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够冷静应对,听从指导,最终赢得了成功。这段历史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通过智慧和谨慎决策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