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这条孕育了岭南文明的母亲河,1957年的广州段,呈现着一幅与今日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当晨雾尚未散去,江面上已浮动着星星点点的船影,那是被称为"疍家"的水上居民开始了一天的生计。这些以船为家的特殊群体,构成了珠江上最鲜活的风景线,他们的生活轨迹与潮汐同起落,与江水共呼吸。
这些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用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书写着岭南文化的别样篇章。疍家人的船只不仅是住所,更是生产工具。典型的疍家船约6-8米长,中间是居住的船舱,用竹席和木板隔出卧室和储物间。船头甲板用于捕鱼作业,船尾则是厨房区域。这种精巧的空间利用,展现了水上居民的生活智慧。在荔湾、海珠等沿江区域,常常可以看到数十艘这样的船只停泊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水上社区。
疍家人的 生产活动以捕鱼为主,但也发展出多样化的生计方式。除捕捞外,疍家人还从事水上运输、摆渡、码头搬运等工作。在芳村一带,有些疍家妇女专门为岸上居民提供"送水上街"服务,用木桶从珠江取水,挑到居民区贩卖。
社会地位方面,疍家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旧时有"疍家仔不上岸"的俗语,反映出陆地居民对水上人群的歧视。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政府通过扫盲教育、就业安置等措施,帮助疍家人融入主流社会。
后来随着广州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政府修建了滨江路,鼓励疍家人上岸定居。许多年轻人进入工厂工作,老一辈则继续从事渔业。到50年代末,珠江上的住家艇明显减少,曾经繁华的水上街市也逐渐消失。
回望这些泛黄的老照片,50年代的珠江呈现的是一幅正在消逝的生活图景。水上居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与江河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那些船屋相连的水上社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孩子们戏水的欢笑,都已成为城市记忆中的珍贵片段。今天的珠江两岸高楼林立,游船穿梭,但当我们凝视这些老照片时,仍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珠江特有的烟火气息,那是广州城与水相依相生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