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在公元712年八月退位,正式将帝位交给了太子李隆基,并且改元“先天”。然而,李隆基即位不到一年,在公元713年七月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先天政变”。这一政变中,李隆基亲自命令处决了姑姑太平公主,并铲除了她的所有党羽。这场政变的背后,是什么原因让李隆基如此急切地除掉亲姑姑?究竟是什么让李隆基做出了这样的决断呢?
事实上,这一切都源于权力的冲突与矛盾。在李隆基登基后,尽管他名义上为帝,但实权却被太平公主牢牢掌控。李隆基的登基只是形式上的,他被架空,无法真正掌握国政。而太平公主,作为曾经帮助李隆基登上皇位的亲姑姑,却对他的权力产生了威胁。为了真正成为一位有实权的皇帝,李隆基不得不铲除这位在背后控制权力的姑姑,收回皇权。
回顾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最初他们是合作的盟友。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推翻了企图执掌实权的唐中宗的皇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彻底铲除这些威胁。然而,政变后,虽然李隆基顺利地继位,但权力的真正控制者却变成了太平公主。她不仅扶持李旦复位,还在李旦即位后深得宠信,成为朝政的实际掌权者。太平公主有着极强的野心,她继承了母亲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开始全力扩展自己的势力,甚至有意效仿母亲,成为一代女皇。
这种野心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在立太子的决策上。李旦登基后,本应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然而,三子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立下赫赫战功,名声大噪,因此李旦在立太子问题上陷入两难。李成器性格温和,仁义宽厚,具备很高的品德与能力,然而李隆基则神勇果断,难以操控,太平公主显然希望李成器继承太子之位,好便于自己掌控。而李隆基则背后暗地里与李成器合作,最终打破了太平公主的阴谋,成功成为太子。
即便李隆基成为太子,太平公主依旧没有放弃废除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她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陷害李隆基,想通过改立李成器或李成义为太子来削弱李隆基的权力。为了防止姑姑太平公主的操控,李成器与李成义两兄弟主动向李旦请辞,前往远地任职刺史。这一举动使得太平公主的计划暂时无法得逞,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然而,太平公主的野心并未消退。她甚至借助天象的变化,试图让李旦认为李隆基心怀篡位之心,从而逼迫李隆基放弃太子之位。李旦起初并没有对这些言论产生怀疑,甚至考虑将帝位让给太子。但在听到这一切之后,李隆基并未退缩,他坚定地表示将继续继承父位。最终,李隆基坚持己见,成功登基,而太平公主的计划彻底失败。
登基后的李隆基,虽然名为皇帝,却仍然被太平公主和李旦掌控了大部分权力。太平公主甚至密谋毒死李隆基,试图再次掌握实权。而李隆基在面临这样的威胁时,并没有束手就擒,反而展开了自己的反击。最终,在公元713年,李隆基联合自己的亲信发动了“先天政变”,对太平公主展开了致命打击。
政变中,李隆基毫不手软,迅速剿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并最终迫使太平公主自缢。为了彻底断绝她的势力,李隆基还将太平公主的所有子嗣一一铲除,仅留下了与自己有深厚私交的表弟薛崇简。李隆基的果敢和决断力,使得他成功摆脱了父亲李旦的束缚,真正掌握了帝国的权力。
随着“先天政变”后的权力恢复,李隆基彻底结束了唐中宗朝以来的政治混乱,并且在第二年改元“开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盛大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
李隆基杀太平公主的根本原因,正是太平公主的权力野心和李隆基对自己权力的渴望。如果太平公主能放下权力之争,李隆基或许会继续宠信她,让她在宫中安享晚年。但由于太平公主无法抑制自己的权欲,她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败,死于自己曾经心甘情愿投入的政治旋涡。
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虽然为了皇位采取了果断手段,但他对待亲情并不冷酷。对于哥哥李成器,李隆基一直心怀感激,甚至在李成器去世后,破天荒地追谥他为“让皇帝”,并且将其大嫂追谥为“恭皇后”。这些举动不仅体现了李隆基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也让他在人格上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如果太平公主能够像李隆基的兄弟们一样,理解家族的团结与合作,或许她的命运会大不相同。她也许能够安享晚年,而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