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生前曾私下对友人提到,他死后可能会获谥“忠介”。这个名字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己一生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深刻的自我要求。左宗棠之所以选择“忠介”二字,主要有两层原因。首先,清廷有明确规定,只有被点翰林或授大学士的朝廷重臣才有资格获谥“文”。而左宗棠仅为一名举人,无法奢望获得这个荣誉,因此,他选择了“介”字。其次,“介”字在左宗棠身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他一生的铠甲与气节,既是他的豪情铁血,也是他高洁不屈的精神象征。
所谓“介”字,对于左宗棠来说,是一种铁血豪情的象征,是他在风云际会中的坚毅与不屈,也是一种独立自守的高洁气节。在他担任西北封疆大吏、力挽狂澜的过程中,虽然众人知晓他的铁血手段和果敢决策,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却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超凡的品格与节操。他以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成就了这份独立与清高。
左宗棠的生平令人感慨,他的家世并不显赫,寒门出将,许多人会认为他发迹后可能会沉浸于富贵之中,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左宗棠虽然积累了大量财富,却始终坚守“咬得菜根,百事可作”的信条。他的节俭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也影响了家中的每一个人。年年领取丰厚的俸禄,他却每月只给家里寄回两百两银子。在他的家书中,他曾叮嘱长子左孝威:“家中用度,及延师之费,每年由营中付两百金归,省啬用之,足矣。”他严厉要求自己的子孙不要沉溺于奢华,时刻保持警觉,避免随意挥霍家中的财富。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左宗棠的家庭生活严格到极点。尤其是在妻子筠心夫人去世后,他坚持不发布讣告,且得知儿子们为丧事支出了过多的费用后,立刻严令纠正,怕家中染上官场的奢靡风气。尽管如此,左宗棠对于外界的资助与帮助却是慷慨的。无论是曾经贫困的亲友,还是在外失意的朋友,他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左宗棠对家人的节俭近乎苛刻,但对外界的帮助却从不吝啬。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曾经有过恩惠的陌生人,左宗棠总是慷慨解囊,资助他们度过困境。左宗棠的这种做人风格也获得了许多人的尊敬。曾国藩曾对此评价说:“凡人须从吃苦中来,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左宗棠确实做到了,他一生中只为每个儿子留下了五千两银子,其余的财富几乎都用来补贴国家和资助他人。左宗棠认为,钱财积累并不是对后代的真正馈赠,留下道德与节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虽然清廷封疆大吏的薪俸丰厚,但左宗棠一生过得极其简朴。有人曾问他家中所剩的俸禄为何如此之少,左宗棠解释道:“社稷艰难,所有俸禄都用于补贴国家。”这一点,不仅让左宗棠的家人感到意外,也让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深感震惊。即使有人曾怀疑他收受贿赂,经过调查却发现,左宗棠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不仅没有受贿,反而朝廷还欠他许多款项。慈禧太后对此感到震惊,并在十年内下令不得弹劾左宗棠,这不仅是对左宗棠的信任,也是对他清廉品格的高度肯定。
左宗棠的离世并没有为家族带来荣耀的财富,反而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悲苦。他的一生尽管充满了战功与荣耀,但在他死后,左家的经济状况依旧困难重重。左宗棠的嫡长孙左念谦,原本身为侯爵,却因为贫困,直到去世都无法支付丧葬费用。左宗棠的家族,也因为他的节俭与清廉,逐渐走向了衰败。如果左宗棠像李鸿章那样利用自己的官职为家族谋取利益,或许左家并不会如此贫困。但左宗棠从未做过这样的事,他更愿意把所有的财富留给国家和社会,而不是自己家族的私利。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了他当年在西北挥师出征时的忠勇与悲壮。左宗棠的高洁与忠勇,正是他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品质。在那个充满权谋和腐化的时代,左宗棠以一身清廉与正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