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否是大魏的忠臣,这个问题至今仍充满争议。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解读,但关于他是否谋反的事件,却让人无法完全明晰。整个事件的进展显得极为仓促,甚至有种荒诞不经的感觉。特别是姜维,他似乎成了替钟会背负罪名的牺牲品。从仔细分析事件的过程来看,钟会似乎并没有一开始就有反叛的打算,或许直到接到司马昭召见的信,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被怀疑,才做出了一些应急反应。随之而来的,是他对邓艾的追杀与一系列清除叛乱嫌疑的行为。这种种迹象,无不表明钟会正在掩盖什么事情。
从钟会的谋反计划来看,确实显得非常不合理,甚至荒唐。毕竟,钟会在魏国的威望并不高,而他手下的将领对他忠心不够,兵力也无法支持他发动叛乱。更何况,魏军的大多数士兵的家人还在北方,这样的背景使得士兵们根本不敢跟随钟会参与叛变,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亲人会因此受到威胁。钟会依赖的,除了姜维和一些投降的蜀国将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靠的力量。但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蜀国的士兵早已解散,若想重新组织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他处决了所有被囚禁的将领,这些零散的残余兵力也未必会忠诚于他,毕竟他们没有下级军官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钟会不可能将姜维释放,去招募更多的兵员。毕竟,蜀国刚刚灭亡,那些投降的将领依旧心怀复国之梦,得不到保障的他们根本无法真正站在钟会的一方。可以说,钟会的计划注定难以实现。
在灭蜀之战中,钟会作为外来指挥官几乎没有自己的力量,他的反叛计划失败也并不意外。首先,没有魏军的支持,毫无疑问他的反叛行动必定会失败。其次,时机不合适,也缺乏足够的势力来支撑这样的叛乱。反叛者加入钟会阵营后,他们能够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呢?这个问题几乎没有答案,也难以激起士兵们的共鸣。至于那些在魏国军队中的士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钟会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利益,毕竟大多数人的亲人还在北方,后果太过难以预料。
钟会在魏国的形象并不讨喜,许多人都怀疑他心怀异心。并且他手下的亲信非常稀少,根本不足以掌控超过20万的庞大军队。如果他要发动叛乱,就必须依赖一些与他意见不完全一致的魏国将领,甚至需要借助姜维和蜀汉残余势力的支持。这样一来,钟会就变得异常谨慎。他一方面害怕魏军不愿意支持他,导致整个军队瓦解;另一方面,他对姜维也存有戒心,担心姜维会暗中恢复蜀汉政权,背叛自己。因此,钟会一方面开始采取防范措施,将高级军官拘禁,另一方面又因为必须依靠这些大军而迟迟不敢行动。而且,他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姜维,直到最后才开始调动蜀汉势力,但这时已是万事俱晚。
即便钟会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北伐也注定难以成功。首先,他手下的士兵大多为魏军,大家的家人和土地都在北方,他们刚刚经历了灭国之战,对钟会的号召并无太大兴趣。其次,北伐名义上是以太后遗诏为基础,目的是反对司马昭的统治,但这一名义却无法得到蜀国降兵的认同。同时,魏国中下层的贵族看到这一消息,只会视其为对自己既得利益的挑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起义并没有什么正当性,完全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也无法像刘备扶汉室那样赢得人心。
司马昭早有准备,部署了十万兵力驻守长安,等待钟会的动静。钟会则带着20万兵力,从成都出发,翻越秦岭,跋涉数千里,准备进攻西安。然而,漫长的行军和后勤补给困难,使得钟会的计划逐渐陷入困境。兵力不足,甚至有可能在行军途中就遭遇重大打击。再者,钟会在用人方面的判断极为失误,连手下的将领都无法有效控制,甚至爆发了内部分裂。他的领导风格更像是一个贵族公子,擅长阴谋和权谋,但在面对需要大规模叛乱的复杂局面时,远远不如那些从基层起步的领导者。
钟会通过杀害许仪来树立威信,夺取了诸葛绪的兵权,甚至陷害邓艾谋反,但这一切并未能够改变军中的人心。因为没有足够的亲信来掌控整个军队,钟会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加剧了事态的恶化。他既不敢杀掉魏国的高级将领,又不敢完全信任姜维,特别是他轻信了卫瓘,最终使得整个反叛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所有这些因素让钟会的反叛计划注定以失败告终。就像曹爽一样,钟会的性格和决策使得他的反叛行动无法成功,如果他没有失败,那才真是个令人惊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