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时,心知刘家王朝未来的安危将取决于几位忠臣的行为,他在临终前特别为皇后吕雉安排了详细的接班人安排。刘邦认为,萧何死后,曹参应接任宰相一职,紧接着是王陵,而王陵则需要依靠陈平的辅佐。最后,刘邦坚定地指出,能真正保障刘家天下安全的,必定是周勃。这份遗言无疑透露了刘邦对周勃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后,吕家企图篡夺刘家的政权。此时,掌握着全国军事力量的周勃挺身而出,他带领刘邦旧部阻止了这一政变,并帮助刘恒继位成为西汉的第五任皇帝。周勃的果断和勇气,确保了刘家的江山稳固,而这一切也印证了刘邦的预见——周勃确实是那个能够保卫刘家天下的关键人物。
然而,随着周勃功高盖主,他的威望在朝廷内外逐渐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有人开始暗示周勃可能会威胁到刘恒的统治,因此他决定主动请辞宰相职务。周勃深知功高可能带来的危险,他声称自己生病,请求辞去宰相一职,而刘恒也批准了他的请求,陈平继任宰相。这一举动显然是周勃未雨绸缪,避免了可能的灾祸。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对周勃温和。公元前178年,刘恒下令要求所有侯爵返回封国,但有些人未遵守,周勃被要求作为榜样带头。随即,朝廷内有人暗中检举周勃图谋反叛,刘恒即刻下令调查。司法部迅速采取行动,将周勃逮捕入狱。周勃在狱中受尽凌辱,家人不得不以重金行贿狱卒,才得以在审讯过程中保住一线生机。
幸运的是,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坚信周勃不会作反,她对刘恒力言相劝,认为周勃在昔日除掉吕家、掌控北军时,绝无作反的动机。她的力挺使得刘恒最终决定释放周勃。周勃获释后感慨道:“我曾领百万大军,怎料狱卒竟如此能耐,幸得脱身。”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南侵,刘恒决定派出六路大将进行防守,其中包括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刘恒亲自前往前线慰问,视察了各路大军。当他抵达周亚夫驻扎的细柳营时,看到军营戒备森严,士兵们全副武装,气氛紧张。周亚夫亲自迎接刘恒,并以军礼行礼。刘恒对此深为感动,认为周亚夫是当之无愧的将领,其他将领不过是儿戏。刘恒去世时,还特别叮嘱太子刘启,如若出现大变,周亚夫是最佳的接班人。
公元前154年,刘启继位后,面对七国之乱,他决定任命周亚夫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带领三十六位将军平定叛乱。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战斗,吴楚联军最终被平定。然而,周亚夫的坚持和决策却惹恼了梁王刘武,他对周亚夫在战场上保持不战,切断敌人粮道的策略心生怨恨。
周亚夫曾在刘启刚即位时力反刘荣被废,但未能成功。此后,周亚夫屡次直言不讳地反对窦太后和刘启的部分决策,这使得他与刘启的关系逐渐疏远。公元前147年,刘启决定铲除周亚夫,借机以叛变罪名陷害他。周亚夫在一次皇宫宴会中被召见,而刘启故意不给他筷子,周亚夫意识到杀机已到,急忙退出。
此后,周亚夫的儿子为准备父亲身后事,向营造署购买作废的盔甲、盾牌等物品,却未支付工人运费。此事被拿来作为周亚夫谋反的证据,周亚夫在审讯过程中愤怒辩解:“这些物品不过是买来为父亲葬礼准备的,怎么能称之为叛变?”然而,法官依旧坚持指控,最终周亚夫在严刑拷打下绝食五天,最终死于监狱。
西汉初期,周勃和周亚夫父子深得刘家信任,他们在铲除吕氏家族叛乱、平定七国之乱等方面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们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周勃幸得薄太后的庇护,得以全身而退,但周亚夫却因为直言不讳、忠诚耿直,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所有支持,最终遭遇不幸。正如古人所言:“忠良无下场”,这一点在周勃父子的命运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削平吴楚,功勋赫赫,然而一旦被怀疑,触动权力的底线,便成了无人庇护的孤岛。历史的无情与权力的更迭让那些曾经功高的忠臣,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