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性格和治国风格一直以来都为人所批评,尤其是他对待自己的兄弟们,特别是在继位后,他对待亲近之人的打压和报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与康熙帝宠妃宜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恩怨纠葛,深刻地反映了雍正帝的狭隘心胸。康熙帝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因病去世,四阿哥胤禛继位成为雍正帝。仅仅在继位后的九天,即十二月二十九日,雍正帝便为康熙帝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那次祭奠盛况空前,王公大臣、宗室成员、后宫妃嫔几乎全员到场,场面既庄重又热烈,几乎是人山人海,体现了对先帝的极高敬意。
在这样庄严的场合中,作为康熙帝生前最宠爱的妃子,宜妃理应参加祭奠,但她的身体状况却因过度悲伤和年事已高而日渐虚弱。宜妃年已六十二,行动极为不便。尽管如此,她依然努力挤出时间,凭借四个仆人抬着的软轿前往康熙帝的灵前致祭。按照皇室惯例,参加祭奠的人员需按身份高低排队前行。令人意外的是,宜妃竟然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误走到了雍正帝母亲、当时已是皇太后的乌雅氏前面。更令雍正帝不悦的是,宜妃见到新帝雍正后,依旧坐在轿中拒不下车,态度显得颇为傲慢,仿佛不把刚刚继位的雍正帝放在眼里。
这一举动直接触怒了雍正帝,尽管他心中满是愤怒,但由于宜妃年长且是在祭奠先帝的神圣场所,他并不方便直接惩罚她。因此,雍正帝命令将宜妃身边的太监首领抓住并狠狠斥责一番,命人对其施以板子惩罚。虽然惩罚的对象是太监,但实质上这是一种对宜妃的间接羞辱,这让宜妃愤怒与羞愧交织,面色涨红,心中充满了委屈与无奈,但她无法辩解半句。如此遭遇使得宜妃在众目睽睽之下几乎丧失了所有颜面,整个祭奠过后,她悻悻然地离开,且因情绪激动和病情加重,需要静养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清史中有记载,雍正帝的苛责实际上源于宜妃的无心失误。
事实上,宜妃在康熙帝去世后身体非常虚弱,几乎无法行走。她本打算不参加祭奠,但雍正帝特意派人前来邀请,甚至亲自安排软轿将她抬到祭奠现场。宜妃的到场是由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四个抬轿的仆人也是雍正帝的人,而非宜妃的亲信随侍。由于身体不适,宜妃在祭奠时未能保持高度警觉,不慎走到了皇太后的前面。后来的学者分析认为,这一失误并非宜妃故意为之,而是由雍正帝安排的轿夫所造成的,他们故意将宜妃抬到这一位置,试图故意给她制造麻烦,打压她的地位。
雍正帝显然意识到,作为康熙帝宠妃的宜妃对他母亲乌雅氏的地位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在宜妃的儿子胤禟(即后来的允禟)是雍正帝政治对手的情况下,宜妃无疑是他巩固权力的一大障碍。宜妃,原名郭络罗氏,出身并不显赫,来自八旗包衣佐领家庭。她十七岁时进入宫中,之后与姐姐一同成为宫女。虽然她的姐姐一直未曾得到皇帝宠爱,但宜妃却凭借自身的智慧与魅力,很快赢得了康熙帝的宠爱,成为嫔位。几年的时间里,康熙帝对她的宠爱可见一斑,宜妃甚至在短短半年内便晋升为宜嫔,四年后又成为了宜妃。对于一个出身普通的宫女来说,这样的待遇可谓是天大的幸运。
宜妃的好运与康熙帝的宠爱紧密相连,她不仅得到了康熙帝的极高宠爱,还为康熙帝生下了三个儿子——五子胤祺、九子胤禟和十一子胤禌。尤其是胤祺和胤禟,在康熙帝心中地位显赫,胤祺被培养为接班人,封为和硕亲王,而胤禟则擅长经商与外交,也深得康熙帝的喜爱。然而,胤禟与雍正帝并不亲近,他与八阿哥胤禩有着深厚的关系,九子夺嫡期间,胤禟支持胤禩,帮助他打击其他竞争者。胤禟与雍正帝的矛盾愈加深刻。
九子夺嫡后,雍正帝自然把胤禟视为威胁,尤其是胤禟与胤禩紧密合作,胤禟的存在无疑成为了雍正帝政权的不安定因素。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雍正帝对宜妃采取了强硬手段,公开羞辱她,削弱胤禟的影响力。他不仅公开抨击宜妃的“失礼”行为,还调查她与宫外人员的关系,甚至牵连到她的亲人,并以此为借口打压胤禟,最终将其流放至西宁。通过这一系列手段,雍正帝成功瓦解了胤禟的势力,彻底粉碎了“八爷党”。
宜妃虽然未直接受到流放之苦,但她的处境也同样悲惨。她被迫静养于宫外,最终在年老体衰时去世,享年七十三,葬于景陵妃园寝。雍正帝的心胸狭隘和极端手段,让他在历史上被许多人批评为过于苛刻和不够宽容。总的来说,雍正帝的打压,更多地源于宜妃与胤禟之间的关系,而非宜妃本人的行为。这种过度的报复心态,无疑为他的治国方式和个人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