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提到,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在封赏诸侯时,将刘邦辛苦征集来的十万大军彻底没收,只留下了两万多兵力。这一决定对刘邦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面对项羽的强硬态度,刘邦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低调应对。他带着仅剩的两万多人,从咸阳离开,前往他被封的巴、蜀和汉中地区,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属国。
为了避免激怒项羽,刘邦决定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他甚至亲自烧掉了子午谷的栈道,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项羽表明自己已经满足于现状,不再有更大的野心。然而,刘邦心里清楚,他对现状并不真正满意。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实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能否生存,而实力的象征便是兵力。项羽手握四十万大军,而刘邦仅有两万多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击败。即便他小心翼翼,依旧难免心生恐惧,担心有一天会被彻底消灭,自己甚至不知道如何死去。
此时的刘邦,确实处于人生的低谷。曾经亲手推翻秦朝的暴政,他也未曾想到,自己会在项羽的压迫下陷入如此困境。但更让刘邦难以接受的是,他最信任的朋友,老搭档萧何突然失踪了。萧何和刘邦的关系非常深厚,两人曾共度艰难岁月,互相信赖,而如今萧何突然离开,这无疑是对刘邦的一次沉重打击。
不过,萧何并不是逃跑,而是有自己的使命。他前去追寻另一位重要人物——韩信。韩信原是项梁和项羽的部下,曾担任过郎中,但由于在项羽手下无法得到重用,他最终决定放弃项羽,投向刘邦的麾下。然而,刘邦对韩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令韩信感到深深的失望。就在此时,萧何看到了韩信的潜力,他知道,韩信不仅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可能是唯一能够打败项羽的人。
萧何赶紧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不仅有独到的战略眼光,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指挥能力。萧何明确表示,韩信若能担任将军,必定能为刘邦带来翻盘的机会。刘邦虽然对萧何的建议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他命令立即为韩信设坛授职,正式任命他为大将。韩信上任后,立刻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打败项羽。
韩信告诉刘邦,尽管刘邦的兵力与项羽相比远远不足,但局势对项羽并不有利。项羽的封赏政策实际上为自己埋下了隐患,他的诸侯们都心怀不满,尤其是三秦地区的百姓,他们心中更是向往刘邦。刘邦若能善加利用,必能收获民心。只要民众支持他,项羽即便兵力再强大,也难以战胜刘邦。
事实证明,韩信的预见非常准确。项羽在分封诸侯之后,内部矛盾愈加严重,叛乱接连不断。与此同时,刘邦趁机出兵,迅速吞并了三秦地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三秦子弟本就心向刘邦,因此他没有费太大力气就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而项羽的诸侯们纷纷反叛,使得项羽不得不集中力量应对田荣的问题。项羽从公元前206年5月开始,与田荣激战,直到公元前205年1月,耗时半年之久,无法顾及西方的局势。
此时,刘邦利用项羽的空虚,成功收复了陕西、甘肃两省,并派兵牵制项羽的势力。同时,他也接连击败了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印等敌军,获得了河南、魏豹等地的投降。到公元前205年,刘邦的兵力已经扩展到五六十万。项羽杀掉义帝后,刘邦终于找到了正式宣战的借口,楚汉战争也由此爆发。
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令人感慨:刘邦从离开咸阳到最终正式挑战项羽,竟然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更令人惊讶的是,刘邦的兵力在这一年多里,从最初的两万多,迅速壮大到五六十万。这一成就,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