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的墨上桑。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曹操,三国历史中最具争议和魅力的角色之一。
提到曹操,我们都知道他因许劭的月旦评而声名大噪。许劭当时评论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评语,迅速让曹操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风云人物。然而,事实上,曹操的天赋早在许劭之前就已被几位大人物察觉,而他之所以主动找许劭求评语,也与其中一位高人的指点有关。这两位“高人”就是乔玄和何颙。
乔玄是汉末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官至太尉——三公之一。在历史上,他以“百折不挠”著称,这个成语便来源于他。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曾这样写道:“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乔玄不仅在军政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而且他生活简朴、清廉自守,令人敬佩。即便到了70岁高龄,他依然保持着独立的见解和锐利的洞察力。当他首次见到年轻的曹操时,便深刻感受到曹操非凡的才华。三国志中记载,乔玄曾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乔玄看到了社会动荡的前兆,并且认为能够拯救乱世、安定国家的人,非曹操莫属。这句话中,乔玄表达了对曹操的极高评价。
除了看重曹操的才华外,乔玄还为曹操出谋划策,建议他去找许劭,让许劭为其写下那句著名的评语。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便多次请求许劭,最终得到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乔玄在晚年曾幽默地对曹操说:“如果我死后,你经过我的坟墓,却不拿上一只鸡、一壶酒去祭拜,那你可别怪我从鬼魂里找你算账。”曹操当然没有忘记这一承诺,后来,他不仅亲自为乔玄撰写了祭文,还安排儿子曹丕在很高的规格下祭奠乔玄,这样的承诺和信任,曹操是遵守了。
另一位看出曹操非凡之处的“高人”是何颙。何颙的事迹在史书中记载较少,但从他的一些举动和评价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位文武双全、为人豪爽的英雄人物。何颙曾有一位朋友虞伟高,临终时深感遗憾,因为他的父亲之仇尚未得以报仇。何颙为此感到心痛,决心代为复仇,最终亲手将虞伟高父亲仇人的头颅送至墓前祭奠。何颙在江湖上的名声也因此广为流传,甚至连袁绍这种显赫家族的公子都愿意与他交好。
何颙见到曹操后,曾深感叹息:“汉家将亡,安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这句话展现了他对曹操非凡潜力的洞察。可惜,历史并未善待这位英才。何颙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共同谋划刺杀董卓,然而未等计划付诸实践,荀爽病死,何颙被董卓捕获,最终死于监狱。虽然后来王允借助吕布的力量除掉了董卓,但何颙却未能亲见这一天。
何颙还对其他人物进行了精彩点评,其中对荀彧的评价最为人称道。他称荀彧为“颍川荀彧,王佐之器”。这个评价并没有错,后来荀彧果真成了魏国的栋梁。荀彧也为纪念何颙,特意将何颙的坟墓安置在叔父荀爽的旁边,可见两者关系非同一般。
回顾这两位对曹操有过深刻洞察的“高人”,他们分别是名将乔玄和豪杰何颙。一位是高官太尉,一位是文武双全的江湖豪杰。他们在动荡的汉末,未能亲眼见证曹操的崛起和他最终的功业。但他们的眼光和评价,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至于那些没有被史书记载的英雄人物,或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还有更多的才俊未曾显露。谁又能知道,那些未被书写的英雄,是否还深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是“以史为鉴”的墨上桑,期待与你分享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