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9年,孙权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雄图,经过精心准备,最终在武昌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并将年号定为“黄龙”。这一举动标志着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三国鼎立的时代也正式拉开帷幕。孙权称帝后,不忘追思先父孙坚,追谥其为“武烈皇帝”,并尊奉其庙号为“始祖”,将父亲安葬在高陵。然而,孙权对已经故去的哥哥孙策的追谥却显得格外冷淡,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派遣太子孙和前往祭祀。这一处理方式引发了不少争议。
《三国志》中记载:“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 孙权能够在江东建立吴国,称帝一事,实际上是继承了哥哥孙策为吴国打下的坚实基础。尽管如此,孙权为何对父亲和哥哥之间采取如此不同的追谥标准呢?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皇帝是符合法理的,而追谥孙策为皇帝则违背了礼制。根据古代皇位继承的习惯,父亲去世后,通常是由儿子继位,且必须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继承的顺序十分严格。像魏文帝曹丕将帝位传给儿子魏明帝曹叡,刘备也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刘禅。若孙权追谥孙策为皇帝,实际上就意味着孙策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相当于皇帝,这也就间接确认了孙策才是继承人,孙权反而变成了第二继承人。这样的追谥不但违背了传统礼法,也可能引发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因此,孙权才会特意忽略孙策,只追谥父亲为皇帝。
其次,孙策留下了儿子孙绍。如果孙权追谥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绍自然会继承皇位,这对孙权的统治而言,无疑埋下了潜在的威胁。自从孙权继承了哥哥孙策的江东基业后,吴国的实际控制权便牢牢掌握在孙权一系手中,而孙策的后代则成为了潜在的竞争者。为避免未来的权力斗争,孙权决定让孙绍只能做吴侯,而不让他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事实上,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便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而孙策的儿子孙绍则被封为吴侯,后来更改封号为上虞侯。尽管孙绍拥有爵位,但他注定无法继承皇位,这一决定有效避免了吴国未来可能发生的继位争斗。
遗憾的是,孙登于公元241年去世,年仅33岁,孙权对此深感痛惜。在孙权所写的诏书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太子孙登去世的痛苦:“国丧明嫡,百姓何福!”然而,如果孙策曾被追谥为皇帝,那么孙绍便有可能在孙登去世后争夺太子之位。孙权深知这一点,为了避免这场潜在的权力风波,他决定不追谥孙策为皇帝,让孙绍始终无法威胁到自己和子孙的统治。
回顾孙策的一生,他在父亲孙坚被黄祖所杀后,带领孙权等人投奔袁术。然而,由于袁术的猜忌与不信任,孙策与袁术最终决裂,开始独自征战江东。在短短几年里,孙策成功地统一了江东,成为了南方最有势力的军阀。然而,命运却不偏爱他,正当他准备扩大版图,攻入许都时,却被许贡的三名门客刺杀,英年早逝。临终前,孙策将江东的未来托付给了弟弟孙权,而非自己的儿子孙绍,这一举动清晰地表明了孙策不希望孙绍与孙权争夺权力,并希望孙绍能够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
孙权深知哥哥孙策的意图,因此在追谥父亲孙坚时,专门为孙策选择了一个较低的封号。很多人认为孙权这一举动是忘恩负义,然而从政治稳定和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孙权的决定是深思熟虑的。他不仅仅是在遵循礼法,更是在为吴国的未来铺路,避免了可能引发的权力纷争。在这样的考虑下,孙权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礼法的尊重,也为后来的吴国政权稳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