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短暂的强汉将星——骠骑将军霍去病(9)
漠北一战后,匈奴失去了曾经无敌的骑兵力量,伊稚斜的失败标志着匈奴的衰败。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匈奴曾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民族,但经过惨烈的一战,几乎被彻底击溃。伊稚斜的野心和荣耀随之化为灰烬,他的失败成为了他一生最深的耻辱。五年后,昔日雄心勃勃的匈奴单于死于漠北的荒凉草原上,虽曾高高在上,却未能重返他梦寐以求的漠南。为了掩饰失败,他的儿子,左贤王乌维,在匈奴的绝望与哀痛中继承了父亲的位子。
此时的匈奴,早已损失惨重:二十万骑兵丧命,降众接近十万,牲畜丧失两三百万,领土缩水一半,百姓死伤过半,连单于本部也几乎瓦解。左贤王和右贤王的部队几乎被完全摧毁,匈奴的未来一片黯淡,继续战斗意味着走向灭亡。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与汉人争斗,老老实实待在漠北,避免再与强大的汉朝发生冲突。
然而,汉朝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数万汉军死伤,十四万匹战马中只有三万匹返回,兵员和装备的损失更是无法计数。更麻烦的是,因战役的距离遥远,许多战利品无法运回,导致汉朝财政紧张。如此一来,汉朝的财政压力加大,匈奴虽受重创,仍然勉强喘息过来。十多年间,汉匈之间并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战争似乎暂时进入了休战期。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决定对有功将士予以丰厚奖赏,总计发放五十万金,霍去病得以封赏五千八百户,赵破奴和赵安稽各三百户,同时,武帝为其他立功的将领也给予了相应的封爵。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尽管卫青同样立下赫赫战功,他却未获得任何加封。这使得卫青的部将们,尤其是李广和公孙敖等人,感到极为失望和愤慨。公孙敖在战斗中多次出征匈奴,尽管他几乎每次都在战斗中受挫,但仍坚持不懈,屡次为大汉立下战功,最终仅在一次突袭中封侯,其余的战斗大多无功或失败,导致家产几度倾覆,最终为保性命而辞职。可见,无论有多大功劳,若是没有足够的幸运和支持,最终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奖励。
与此同时,霍去病和卫青同被提升为大司马,职位与丞相平起平坐,掌管内外朝政。两人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尤其是霍去病,他的封邑高达一万六千一百户,超过了卫青三千户,成为当时最尊贵的侯爵。长安的权力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许多曾亲近卫青的官员,纷纷转投霍去病门下。虽然这让卫青略感失落,但他并不在意。毕竟,他早已见惯了宫廷的浮沉,也早已对这些功名利禄视若浮云。
卫青的这种超然态度,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他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早已看透了权力的虚幻。如今,他与霍去病的传奇故事已接近尾声,战火散去,两人的关系也逐渐从光辉岁月转向了平淡。卫青最终选择放下过往的荣光,过上了超然的生活,心境平和,宛如古井无波。对于他而言,这种超脱与安宁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然而,命运的车轮依然没有停息。一场意外的冲突将再次打破这一切。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漠北之战后立下功劳,获得封号“关内侯”,却依旧心中充满愤怒,因为他一直认为卫青间接导致了父亲李广的死。李广的去世成了他心中的永远的痛,而卫青作为当时的主将,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仇恨的对象。
李敢的冲动最终酿成了悲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突然对卫青发起了刺杀,尽管卫青并未主动挑起冲突,但这场刺杀却让李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卫青左肩受到轻伤后,他被卫青迅速制住,随后卫青决定放过李敢,并告诫随从不再提及此事。虽然卫青对李敢的行为表示宽容,但这一事件却未能平息两家的仇怨,反而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最终,这段恩怨不止让李敢成为了霍去病的眼中钉,霍去病对李敢的愤怒导致了他在一次狩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的冲动与暴力,使得他在权力的巅峰上与李家形成了深刻的对立。尽管武帝刘彻最终选择容忍霍去病的行为,但这段历史成为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