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3年冬季,蜀汉的后主刘禅做出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宣告了蜀汉的灭亡。然而,战后的西川并没有进入平静期,反而陷入了权力的争斗和混乱之中。钟会与邓艾这两位因攻占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彼此为了争夺功劳而发生激烈的冲突,最终,两位功臣都以悲剧收场。与此同时,成都城内也陷入了极大的动荡。据《蜀记》记载,庞德之子庞会在跟随钟会与邓艾参与攻蜀战争后,趁机残忍地灭绝了关羽的后代。
“庞德之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庞会为何要对关羽的后代下此狠手呢?庞会的父亲庞德,原本是马超麾下的名将,但在马超失败后投降了曹操。在襄樊之战期间,庞德跟随于禁前往援助曹仁时,遭遇了关羽的“水淹七军”之战。最终,庞德被关羽俘获,而于禁则选择投降,庞德却宁死不屈,被关羽下令斩首。从这一事件来看,庞会对关羽家族的仇恨显然源自父亲的惨死,报仇似乎成了他复仇的动力。
《三国志》提到,庞德确实参与了曹魏对蜀汉的攻伐,但关于庞会是否以父亲之仇为由屠戮关羽后代,历史上并未达成共识。至今,关于庞会复仇的记载仅见于东晋史学家王隐的《蜀记》一书,缺乏其他史实的佐证和支持。因此,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
“孤证不立”是史学界的一个定律,指的是单一来源的史料往往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来验证某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王隐的《蜀记》在两晋时期才开始编纂,而《三国志》等其他历史著作并没有提及庞会的复仇行为。如果庞会真有灭关家之举,那么陈寿作为《三国志》的作者,必定会提到关羽后代的命运,尤其是关羽的后嗣关彝。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羽做了详细的描述,明确记载了关羽的儿子关彝在蜀汉灭亡后仍然存活,并未提及庞会与关彝有任何交集。
关羽的后代关彝,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关彝的生平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庞会复仇的记载,若庞会确实曾对关羽家族进行血腥报复,陈寿显然不可能忽略这一重要事实。
此外,庞会最可能下手的时机是在264年正月的钟会之乱。钟会在姜维的煽动下起兵谋反,但由于计划准备不足,且钟会行为失当,最终引发了曹魏内部的大规模兵乱。愤怒的曹魏士兵在成都进行大肆屠杀,许多蜀汉旧臣和官员死于兵乱,包括刘禅的太子刘璿与老将张翼等人。在这场大乱中,庞会或许本无复仇之意,但看到成都陷入混乱,也许在愤怒与机会的驱使下,他才决定报父仇。
虽然《三国志》对这一事件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但陈寿并没有提及关羽家族的情况,这可能表明他并不知道庞会复仇的事,或至少在撰写《三国志》时没有相关的线索。因此,庞会复仇的故事,也许只存在于王隐的《蜀记》中,而这本书本身也有较强的倾向性,许多内容都带有贬低蜀汉的意味。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多次对《蜀记》的内容提出批评。
由此可见,庞会复仇的传说并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极有可能只是王隐的个人推测,甚至可能是凭空杜撰的故事。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进一步怀疑。